酒与长寿的文化探源:为什么自古饮酒多长寿?

2020-06-16 10:26:16 来源: 网易酒香 举报
0

饮酒,是否健康?是否长寿?百家争鸣,充斥两种主流观点。

第一,多以西方现代医学的角度,从微观生理的维度进行分析,但凡含有酒精,就对人体有负面影响,然而这种观点仍然存有疑虑,酒与酒精不可同一而语,仅从酒精的属性来分析,未免有以偏概全的意味。

第二,以饮酒者或者酿酒者的角度,对饮酒的功能大为弘扬,也缺少科学实际的根基。

那么,饮酒是否健康长寿的话题,如何论证?

笔者认为,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诠释更为适合,因为,历史,是有因有果的系统论证,喝酒是否长寿,我们只需要看喝酒人的前世今生、结果如何便可得知,而文化,则代表大多人所形成的共识和长期积累的经验,同样具有说服力。因为饮酒和长寿的关系,包含了饮酒和健康的关系,所以,笔者就饮酒和长寿的文化历史探源进行诠释。

为什么要以酒祝寿、以酒敬老?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这两句诗源自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距今已有三千年,上句的意思是用酒可以帮助长寿,下句则表示是用酒来庆祝长寿。说明早在周代早期人们就已经把酒和长寿联系在一起了。

除了《诗经》,很多文化经典之中,都有“酒与寿”的记载,比如在汇编先秦各派言论的《管子》之中,有这样的历史记载,“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人饮,公曰:‘盍不为寡人寿?’叔牙奉杯而起。”这里的“寿”是祝寿的意思,齐桓公说:“为什么不为寡人祝寿?”鲍叔牙立刻举杯。

把“为某人敬酒”称之为“为某人寿”,不是特例,在古代甚为流行,记载颇丰,再如,《史记·魏公子列传》也记有信陵君向侯赢敬酒,文载“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汉书·高帝纪》则有“高祖奉玉卮为太上皇寿”的记录。将对别人的长寿祝福,寓意于酒中,可见在当时的古人已经意识到,饮酒对于长寿的重要性了。

如果仅凭宴席上的礼仪文化,不足以说明问题,那么,在古代,还有一种做法同样能够证明,古人把饮酒放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认为其对于健康和长寿起到积极的作用,这就是“以酒敬老”的习俗,而且上升到了国家政策的层面。

有文献记载,西汉王朝规定每年岁首,赐三老以布帛、酒肉等;至东汉时,明帝永平二年规定赐天下三老每人酒一石,肉四十斤。那么,三老是多大的年龄呢?《汉书·高帝纪》载:“举民五十以上,有修行,能率众为善,置以为三老。”这就是说,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的、有修为的人,国家都会予以美酒来扶老敬老。

至于宋代,著名类书《太平御览》记载了“黍酒”,文中说“禾、入、水为‘黍’,为酒以扶老,为酒以序尊卑,禾亦柔物,亦宜养老。”这是古代以酒敬老的非常直接的表述。以此可见,上至国家层面,饮酒敬老,有利长寿,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

为什么历代名医多有酒饮名方?

自古以来,中国的各种酒类层出不穷,不仅因为人们对于酒的喜好,也因为酒有着药食同源的属性,被历代医家所重视,从而促进了酒种类的繁荣,很多历代酒类,因为其特殊的健康长寿功能而瞩目,并流传开来。比如,椒酒、桂酒、菊花酒等等。从这个方面,也为我们提供了“酒与长寿”的文化佐证。

梁代庾信《颂椒》诗说:“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椒在中医中有杀虫辟邪(毒)去寒湿的性能,可以预防疾病,因此,古人以椒花入酒,配以柏叶、赤术、赤小豆之类,就形成了著名的屠苏酒,在很多文书之中都有家家户户年饮屠苏的记载。

另外两种酒,桂酒即以桂花酿人黍米,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说祭祀后必须向长辈敬桂酒,能延年永健,古人相信饮之能长寿。此后,菊花酒同样盛行,在魏晋时期,人们认为菊是经霜不调之花,所以认为其可以抵抗衰老,东汉应劭的《风俗通》说,“南阳有菊潭,大菊花落入水中,饮此水者得上寿”,正是这种表现。而《本草》也明确记载“菊花有去风、明目、平肝、清热等功效,老年人耳觉不聪,视力衰退,所以极贵菊花酒,它又是重阳节的应令之酒。”

此后,具有保健养老的酒方越来越多,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六七十种之多,比如,薏苡仁酒、天门冬酒、地黄酒、枸杞酒、茯苓酒、黄精酒等等,其中很多佳酿并非药方,都可作为日常养生保健饮用。

那么,为什么古人如此认可饮酒对于健康和长寿的功效?这与中医文化有很大的渊源。

酒在中医药中用法极为广泛,在中医看来,酒有提神活血、舒缓的骨的功效,老人筋力衰疲,酒能帮助缓解,适度的酒可以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消化力和免疫力,对老年人养生有利。这在历代名医的文献之中,可见一斑。

李时珍《本草纲目》引陶弘景的说法,天寒地冻,海水都能结冰,独有酒不冰,可知其性热,冠于群物。此外,《本草纲目》中更有经典理论,引王好古曰:“酒能引诸经,………味之辛者能散,苦者能下,甘者能居中而缓;用为导引,可以通行一身之表,至极高分;味淡者则利小便而速下也。”意思是说,酒能够将药力引导到五脏六腑的各处经络,药中辛热部分遇酒能化解,苦寒之味能被酒降服,甘平之味遇酒能保持使其缓缓散发,用酒来引药物,可以从内脏到达全身的外层,直到最远的部分,淡酒能利小便而使之排出体外。

其中还列举了不少光用酒作药的处方,如“惊怖猝死,温酒灌之即醒”;“胸胁骤病,不可抑按,或吐血、鼻血、下血,以醇酒吹两鼻内,良”;“丈夫脚冷不随、不能行者,用醇酒三斗,水三斗,入瓮中,炭火温之,渍脚至膝,常着炭火勿令冷,三日止”等等。但酒的应用更多的是制药或泡药,李时珍以“用制诸药良”來总结,表明酒对于医药的极大贡献。

为什么自古饮酒多有长寿人?

除了从文化习俗和中医中药的观点来看,饮酒是否有利健康和长寿,观察饮酒者的寿命,可能更为直观。从中国历史上嗜酒或饮酒的名人年龄来看,长寿者确有不少。

比如先秦时期儒家著名思想家荀子,其生于约公元前313年,卒于公元前238年,约75岁,也有学者认为80岁以上,在《荀子》一书中提到“酒”字不少于10次。再如名医陶弘景生于公元456,卒于536年,享年80岁。南宋文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也有84岁的高龄,此外,贺知章、赵执信、苏武等名家年龄均在80岁以上。

七十古来稀,在医疗技术落后的古代,能具有70岁以上的年龄就算是长寿者了,除了上述80岁以上者,而在饮酒者之中,70岁以上者比比皆是。比如,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71岁高龄;以《酒赋》而闻名酒界的西汉时期辞赋家、思想家扬雄也具有70岁的高龄;有醉酒遗风的竹林七贤之中的山涛、王戎也均在70岁以上。后来我们更为熟知的刘禹锡、白居易等诗家名流都与酒有着根深联系,并均有70岁以上的高龄。此外,还有很多饮酒名士高龄者,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

如此可见,无论是在古代文化习俗、国家政策,还是在中医中药、养生经典,亦或历代酒人的年龄探究,都指向酒帮助健康和养生的结论,但时过境迁,人们身体的演进、酒类酒种的变化、酒量酒度的差异等,也需要考虑完善。

来源:酒食评论

田静 本文来源:网易酒香 责任编辑:田静_NBJS11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