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贝春之路一从创业到创牌

2014-06-03 15:25:20 来源: 网易酒香 举报
0

悠悠千古事,猎猎酒旗风

武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尧、虞舜时代,而有关酿酒的记载也可溯至夏、商,据史料载,那个时代的国酒“秬鬯酒”就产于此。时至春秋,这里是晋国边远的东疆;及至战国,又隶属赵地,为防齐国入侵,赵国在此筑城屯兵,成为赵国之“武备之城”,武城由此得名。而武城所产名酒也随之走进兵营军帐,成为将士们祭戈壮行必不可少之物。而毛遂携武城名酒赴楚国求援,留下“毛遂自荐”典故的同时,也抬高了武城酒的身价。

时至魏晋南北朝时代,北周在武城一带正式建制贝州。此时的武城酒也被推向一个鼎盛。能喝上一碗贝州武城酒已成为身份的象征。于是,武城酒通过水辑古道走向神州大地,成就了武城酿酒史的第一个辉煌。

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武城属贝州;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移贝州治于历亭”(今武城县武城镇),故,武城又有贝州之称。隋王朝的隋文帝、后夏王朝的建立者窦建德、武城的女婿罗成无不是贝州酒的钟情者。大运河的开挖成功,及至盛唐三百年,贝州酒更是同唐诗一样成为中国酒业一道壮美的风景。经宋、元至明,武城酒无衰退。明代大学士白钺路经武城留下的“诗成酒尽茶烟歇”的名句,当为例证。

清至民国,三百年中贝州酒渐成衰势,但至建国前仍有一些酒作坊沿卫运河线操持,虽也物美质优,却因战乱频仍、民生凋零,已无力影响全国市场。

古贝春之路二从波峰到浪谷

初试锋芒,品质兼优

“古贝春”的研制成功和部优荣誉的进军,成就了古贝春创业史上的第一个辉煌。

1979年至1988年,十年间,随着古贝春酒产量质量的并进提升,随着国家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亲笔题写酒名并致《古贝春赞》、著名诗人臧克家赋诗、词坛泰斗乔羽题词等,加上《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大众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各路记者的采访,“古贝春”在家喻户晓的同时,销量也一路飚升。

《古贝春大事记》中关于1988年的记载有这样一段:“年产白酒2366吨,其中古贝春酒突破两千吨大关,达2134吨。销售收入首次跃过两千万元大关,高达2120万元。”

诚然,这与如今的古贝春集团有限公司年产量以十万吨计、销售收入以数亿元计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但退至1978年,古贝春诞生当年销售收入仅187.08万元。10年间又发生着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古贝春品牌的小露锋芒,显然没使张子文满足。除了继续稳定和持续提高古贝春系列酒的品质,扩大宣传以外,张子文在盘算另一盘棋了。“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种求发展”,张子文要酿造酱香型白酒,他要使中国白酒中浓香、酱香两大主打香型在武城大地并蒂开放。

苍天济众生,不负好心人。

限于篇幅,过程略去,却有必要说说杜安民。

杜安民,1922年出生于贵州省仁怀县茅台镇一个贫苦市民家庭。两岁丧母,十五岁到酒坊做工,后当“酒把式”,一连给财主扛活十年。1947年当地解放,进入国营茅台酒厂。既有传统经验,又善学习创新,1953年,杜安民起任茅台酒厂生产技术科长,直到1983年退休,酿酒生涯足有46年,特别是打造名酒茅台过程中一干就是36年。

就是这样一位酿酒大师,硬是被张子文从遥远的南国请到了江北。说来真是一段难以说清的缘分。话说,当酱香型酒古贝茅(后更名古贝元)在武城酒厂试制成功后,庆功宴上的杜安民口吐真言:老张啊,我今天想想,你我二人是命中注定的搭档。若不,怎么我退休前后全国十几家酒厂找上门,争着高薪聘请,却偏偏没想到被你给牵来了?张子文动情了:杜老,我们是千里有缘一线牵,也是老天助我啊……

1984年7月,一个溢香流彩的酱香酒种在武城酒厂诞生。一元为始,最终命名——古贝元。中国酱香北宗落武城。著名营养学家、中央首长陈云夫人于若木品饮后欣然命笔:不是茅台,醇似茅台,空杯留香香袭人!

古贝春之路三从民牌到名牌

德慧双馨披肝沥胆,

披荆斩棘酒林英才

上千名干部职工以不无疑虑的目光盯住这位年轻的“掌门人”,要看看他怎样将粗重的缆绳套在肩上,拉动这艘大船驰入历史新的一页。

1998年的《德州年鉴》是这样记载周晓峰当时的境况:

“上任伊始,他提出解放思想、全方位改革的工作思路。面临包袱沉重和国营企业管理、分配机制不完善及职工政治业务素质较低等实际情况,首先从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甩掉企业包袱入手,将原本各自为政、互相拆台的新老两厂合二为一……依据有关政策,办理了四千多万元贷款的挂账停息,并且积极盘活资金,清欠欠款上千万元。本着务实、精干的原则,调整中层以上领导班子,使古贝春集团的车轮又启动起来。他积极了解市场,走访客户、掌握信息,依靠科技创名牌……最终,研制出五星级古贝春,填补了山东省浓香型高档白酒的空白……

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总会有回报。1996年2月,周晓峰到任两个月,恢复了停产半年之久的11个生产班组,随着生产的就序,周晓峰又亲自挂帅开拓市场……年底结帐,全年完成销售收入3872万元,利税1316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68.64% 和90.71%!当年实现扭亏为赢!

而事实上呢?一个名牌的诞生,一个金牌的荣获,一段国字号名酒的曼妙传奇,一个百强企业栉风沐雨、波澜壮阔的壮美画卷,一位德慧双馨、披肝沥胆、拨荆斩棘的酒林英才的大美诗篇,一群不畏艰险、执著探索、攀登不止,恰似鲁西北土地的老黄牛的深沉壮歌,他和他们从发刃到璀璨又当是怎样的一个艰难嬗变的过程?2011年、2012年,2013年从维熙、蒋子龙、梁晓声、叶延滨、韩小蕙、周大新、王必胜、朱秀海、邱华栋、徐坤……一批又一批著名作家走进古贝春,探访这段传奇,解析这幅画卷,当他们沉醉于国蕴美酒的醇香,陶然于如画美景的酒城,感叹于浓厚如酒的古贝春文化,洒泪于周晓峰病体豪饮的盛宴,谁能想象得出纵是我容天下笔墨亦恐能示画之一角的忧虑吗?

眼睛向外攀高亲,

依托名厂创名牌

让我们回到1996年。就在周晓峰大张旗鼓做着一系列改革调整的时候,元气尚未尽复的古贝春集团再次面临了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严峻挑战。因为从这时开始,白酒业的广告战、价格战、让利战等烽烟四起,并步步升级。在这场商战中,缺乏名牌和高档白酒者,由于在综合实力上大打折扣,落后者不计其数。此时已创牌近20年的古贝春同样在这方面不占优势。

“创建白酒名牌的问题,首先不是发展问题,而是生存问题!”面对诸多白酒品牌“风流已被风吹雨打去”的惨况,周晓峰直言坦陈了这一观点。

随着一条条信息的迅速反馈,在周晓峰的脑海中一项重大的决策应运而生:走外引内联,以质取胜的路子,眼睛向外攀高亲,依托名厂创名牌。他将目光瞄准了“中国酒业大王”——四川五粮液酒厂。

    然而,就像好梦成真不能在昏睡中兑现一样,画饼不能充饥。这是个“金点子”,但必须要去实施。但是何其难也!不经磨难不成佛,没有九九归真的万里征途,又哪来普渡众生的真经呢?何况,“古贝春”这次意欲牵手的又绝非抛了绣球急欲出阁的“新娘”啊,即便是,除非天意所为,大家闺秀的绣球是砸不准穷小子的头顶的——

当时,遍地开花满树有果的山东白酒业一年的销售额加起来是33个亿,而一个五粮液集团自己就达到16个亿!而古贝春呢,充其量区区几千万的年销售额,账拢起来还不够支付成本费用的。论规模,论品牌,二者可谓有天壤之别!“古贝春”的高攀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涉嫌“赖蛤蟆想吃天鹅肉”!

注定这是一条艰难的“求亲”路——

地位的悬殊,注定了“门不当,户不对”的尴尬和“求亲”路上的艰辛与苦涩,也足以想见当初不可避免的羞愤和常人难以承受的坚忍。

数次南下的碰壁大概也是周晓峰当

古贝春之路四从改制到改良

制度改革,大刀阔斧

然而,真正使“古贝春”发生“脱胎换骨”般转变,实现质的飞跃的还是“古贝春”的产权制度改革!企业改革,是古贝春传奇的又一妙笔!

1999年,周晓峰决定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消息一传开,当时有许多人不理解,效益连年递增,发展势头强劲的“古贝春”为什么要改制呢?周晓峰说:“改制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是为了企业的长远利益!我们必须认真反思企业的发展历史,冷静分析当前企业的现状,积极探索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新路。尽管几年来,古贝春集团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在现行体制下,‘古贝春’的发展潜力已经不大。竞争的不断加剧,名优品牌延伸的迅速,迫使我们企业必须建立起一种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运营机制,才有资格参予市场的竞争,取得长足发展。”

1999年10月16日,公司召开第一次股东大会,“山东省武城古贝春有限责任公司”宣告成立(后又先后更名为“山东古贝春有限公司”、“古贝春集团有限公司”),周晓峰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在短短1个月的时间里,顺利完成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创下了被德州市、武城县体改委称之为“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的记录。

一个企业或一个企业家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的成功。一个事必躬亲不懂管理的企业负责人和一个管理一团糟的企业是注定要失败的。我们可以肯定古贝春的科研进步、产品的质量优势、营销策略的独特有效,也可以佩服周晓峰在抓科研、促营销等方面的匠心独运。但是,我们不能不对这样一个困苦中成功的企业的管理发生兴趣。

新公司成立后,周晓峰面向全体员工发表了《牢牢把握企业改制后健康发展的大方向》的重要讲话,提出全员要“讲党性”、“讲团结”、“讲学习”等等的“二十四讲”,同时协同内部领导班子成员对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分配制度等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而为“古贝春”实现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张涛 本文来源:网易酒香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