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酒参差多样,而绍兴黄酒以柔中带刚的品性,深得酒友们的喜欢。而上周肚松到绍兴去,在会稽山酒厂实地探访、体验了绍兴黄酒曲药制作的全过程,更深刻地理解了“曲为酒之骨”的道理。原来,绍兴黄酒柔中带刚的品性特质,竟和酒曲有如此至为紧密的关系。
不过提前申明两点。首先,绍兴酒的曲药是曲药,酒曲是酒曲。酒曲的作用,是糖化发酵过程中,既产生酒,也产生呈色呈香呈味的风味物质。而曲药的作用,则主要是糖化和生香,转化成酒的作用则极小。其次,曲药的种类很多,使用也很广泛,但肚松所探访的,只是酿造绍兴黄酒所用的曲药,它以早稻籼米、辣蓼草和鉴湖水为原料,有一套完整而严密的制作体系。肚松根据自己的学习和观察,大致将其总结为七个阶段,也暂且戏称为“七星曲药法”吧。如果再算上早稻籼米、辣蓼草和鉴湖水三种物质,也不妨合称“三物七星曲药法”。
这第一星是“采”,即顺天应时采撷曲药原料。
早稻籼米生长于南方鱼米之乡,春夏之际长熟;辣蓼草也生长在水网纵横的江南水乡,在中伏天长成而即将开花。而我们的第一站,便是到绍兴市郊农村的一条小溪边,去采割辣蓼草。
古话说,酒为百药之长,是遵循酒行药势的原理。而以草本入曲,是酒行药势的主要方式。所以草本入曲的历史在中国,由来已久。而辣蓼草做曲药的历史,早在900年前朱肱所撰的《北山酒经》,就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且在以草本入酒曲的传统制曲技艺体系中,它具有显著的南方地域特点。只不过,《北山酒经》所记载的曲药中,入酒曲的草本不止辣蓼草一味,但经过900年的传承、革新,只有辣蓼草得以在酒曲中留存下来,并在南方的酿酒制曲中广为使用。
我们很好奇,900多年在曲药中优胜劣汰留存下来的辣蓼草,究竟有何神奇之处,于是都尝了一口。入口极辣,辣得满嘴发麻,以至于吃饭的时候,味觉也不怎么灵敏。
踩在溪水中割辣蓼草,还是比较辛苦,但辣蓼草的生产环境使然,既无法搞基地化种植,也不能做自动化收割。而且采割辣蓼草,只能割它上部20CM以内的嫩绿部分,长度以不能有黄叶子为限。
当天收割的辣蓼草,一定要在当天晒干,然后摘叶去颈,磨粉备用。如果当天没有晒干,则不能达到制作曲药的质量要求。
第二星是“拌”,古法古方,辣蓼草、早稻米粉和鉴湖水的比例一定要适中。
制曲的过程,是由会稽山首席酿酒师,也是中国酿酒大师傅祖康先生领衔,手工操作完成。
傅先生先把40斤早稻籼米粉倒入一个品相古老的石臼中,再均匀撒上8两辣蓼草粉,用手搅拌均匀后,在倒入适量的鉴湖水,再用手搅拌均匀。米粉、辣蓼草和鉴湖水的比例,十分讲究,这是几百年摸索、总结形成的古法古方。
第三星是“制”,手工制作,匠心独运。
这是一段极富仪式感和视觉享受的手工操作环节。傅先生拿起大大木锤,奋力砸数十下,又用小木锤砸数十下,直到石臼中的粉团变得十分柔软,然后把粉团㨤出来,装入案板上的长方形的框尺中,刮平后再盖上垫布均匀踩平,再用手板压平;去框后,便成了一整块大年糕的形状;再比着两厘米见方的条形尺,用刀纵横切成若干小方块;切好的方形小块分成三份,倒入悬空的竹匾中,傅先生和其他两位制曲师在竹匾前平肩站稳,一前一后来回推动,直到将方块滚成圆形。
传统制曲车间的温度很高,我们都热得满头大汗,而他们三位劳作半天,却依然衣着干爽、气定神闲。大概庄子笔下的解牛庖丁,也应是如此形态。
第四星是“接”,基因赓续,以去年曲娘接种入新的曲丸。
当曲丸在竹匾中滚成圆形,便要撒上陈曲粉。去粉是去年留下来的,因而又称“曲娘”。因为要做“曲娘”,所以在去年制作曲药时,就专门选存了一些品质好又品相完整的曲药。一年接种一次,就是曲药之间的一次代际传承,会稽山绍兴酒从1743年制成的第一批曲药开始算起,今年的曲药,已经是第282代。因为每次选存的都是优良品种,所以曲药的品质,也是一年比一年好,对酒的品质贡献,也就越来越显著。
第五星是“培”,即高温培菌。绍兴黄酒曲药中的微生物,主要有根酶和酵母等微生物种群,其中尤以扣囊复膜孢酵母为主,而这些种群在曲药中的富集、生长和繁衍,实在半开放式的环境下完成的。
手工制好的曲丸,首先要均匀地放在陶缸内。这些陶缸已经过反复的清洗,并在外体涂满石灰,既是为了防止杂菌侵入缸内,因为石灰杀菌是中国传统的经验智慧;也是为了好看,因为这些陶缸的使用时长,都在几十年以上,甚至百年,因此缸体多有裂痕修补的烙印。
会稽山的传统制曲车间,有专门修复陶缸的技师,也是传承有序的手工匠人。肚松在等待傅先生的时候,专门去车间外的广场去观摩刚修补好的老缸,每一口缸上都是补丁摞着补丁。而且补丁的手法还各有不同,铁砂是三十年以前的手法,而今三十年则多使用树脂。他们就像是战场归来的勇士,看看身上的伤疤,就猜想到他们的故事有多么轰轰烈烈。
缸内先放入清蒸好的新鲜谷壳,大概到距离缸口30CM左右,再铺上新鲜稻秆。这就是曲丸培菌的温床。曲丸整齐均匀地铺在稻秆之上,然后盖好缸盖,再铺上麻袋。在这个密闭的空间里,待上10个小时,温度开始上升。再闷上两个时辰,温度达到35-37℃,就可以将麻袋去掉。缸内立刻散发出特有的香气,曲丸上也长满了白色菌丝,手摸不粘。这些菌丝就是微生物菌群。单体的微生物是肉眼不可见的,如此肉眼可见的,手指可触,已经是数亿微生物所富集形成的群落。
曲丸不能一开盖就取出来,还要让它们在缸内再静躺10个小时,等水分基本蒸发,曲药变得比较坚实,就可把他们拣出来,放在竹匾里,平铺一层,再放入密闭保温的蒸房内,保温培养15个小时。蒸房虽然是密闭保温的,但当曲丸放进去之后,气温会不断发生变化,因此需要每隔1-2小时,就要翻动一次曲丸,前半段是让温度保持在36-37℃之间,后半段再降温至32-24℃,最后开窗冷却,从蒸房取出。
高温制作曲药的目的是什么,肚松没有来得及向会稽山的科研人员请教,但比照白酒的制曲经验,高温环境下制成的酒曲,多为生香菌,在发酵过程中主要作用于自然生香。而曲药在绍兴黄酒中的作用,其实也以生香和糖化为主。
第六星是“晒”,即把完成培菌的曲药摊在竹簟上,放在太阳下摊晒,排湿出水。
摊晒不能一次性完成,要分三天,第一天是上午六点到九点,第二天是六点到十点,第三天又是六点到九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讲排湿出水的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
肚松捡起一块即将晒成的曲药,掐了一小粒放入嘴中,是很平和的米粉味道中,带有轻微的烘焙香。于是好奇地问会稽山的曲药专家,这些曲药蒸馒头会不会特别好吃。他说,他没有试过,但可能会有些浪费,因为这些曲药是经过传统技法培菌制成,比发酵面粉的酵母要复杂得多。
第七星是“存”,就是将晒好的曲药丸,趁热装坛,密封贮藏。
贮藏曲药的陶坛十分讲究,一定要洗净晾干,坛外还要粉刷石灰。大概应为江南湿气重,防止曲药被杂菌污染,不但陶坛经过高度清洁化的处理,还要用石灰来杀菌吸水。
在所有传统技艺进入现代文明之后,都有一个从手工制作向机械化大生产蜕变的过程。曲药其实也是可以通过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做纯种培养。但会稽山的选择,是让现代的更先进,让传统的更厚重。在酿酒环节,会稽山已经实现了智慧化的酿造,而且恒温的车间环境,可以保障一年四季不间歇地酿酒。但对曲药这一影响绍兴黄酒品性的关键物种,会稽山则选择保留最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从采、拌、制、接,到培、晒、存,制作曲药的每一个环节,看似简单质朴,但又让人感受到它尚有现代科技无法解读的精微之处。这也如黄酒柔中带刚的品性,总有几分饮者难以拿捏的倔强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