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中秋和国庆本该是白酒行业最有把握的节点,宴席、返乡、送礼、聚会都在放大需求。但今年,不少经销商形容市场像是“热闹在表面,凉意在里面”。餐饮旺场、人流如织,酒却没有跟着走高,这种反差让许多人第一次真正意识到:节日红利正在褪色,行业逻辑正在换轨。
有一位华东渠道商说得直白:“不是卖不动酒,是以前那套节奏不管用了。”业内人士认为,季节性红利对白酒消费的刺激作用正在减弱,市场逻辑正在从“节点型拉动”向“结构性消化”转变。
从一线反馈看,销量下滑是普遍现象。今年双节期间,部分区域动销同比降幅在15%到20%,个别省份跌破30%。动销不畅不再局限于单一价格带,高端酒表现分化,中高端承压最为明显,大众价位段相对稳住盘面,有的区域甚至出现补货需求。
山东、江苏、河南等传统强省反映最为突出,华北部分城市批发环节出货延缓,终端备货保守,渠道信心偏弱。相比之下,西南和中部部分省份表现相对稳定,宴席渠道和本地化品牌贡献了一定支撑,但整体仍低于预期。有经销商形容,“以前是节前要货、节中走货,现在节前消化库存、节中观望为主”,结构性变化正在压缩旺季交易的爆发力。
价格倒挂进一步放大焦虑。某区域酒商提到,一些头部品牌的次高端产品批价从年初开始松动,到节前已跌破渠道体系承受线;华北一位经销商说,同价位竞品之间“不是比忠诚,是看谁先扛不住”。
高端阵营里,茅台依旧稳盘,节前零售价曾短暂走高,但其他品牌普遍承压,部分批价从高点回落30-50元。业内判断,未来一年价格体系重建会成为主旋律,挺价、降价、换价并存是常态。
消费场景的变化同样显性。礼赠不再是核心驱动力,不少商超和烟酒店反映礼盒装滞销,自饮和宴席占比上升。婚宴、家宴、朋友聚餐成为刚需支点,但消费支出更理性,100至300元价格带表现坚挺。有人用“一头硬、一头滑、中间塌”来形容当前格局——高端艰难稳住,大众价位活跃,次高端承压最重。
如果把现象往下挖,会发现这并不是简单的周期波动。多位业内观察者认为,白酒正在进入一个“供需重新排位”的阶段。一方面,消费频次下降,过去依赖政商礼赠的模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年轻一代的饮酒习惯、消费心态、心理价格都有明显变化,品牌忠诚度削弱,即时决策和场景适配成为关键变量。
渠道重塑正在重构竞争秩序。传统分销模型效率下降,经销商进货策略由“锁量博价”转为“去库存控风险”。直播、私域、电商、即时零售的占比持续上升,改变了节日前后价格节奏。
一些头部品牌通过自营渠道或会员体系增强对终端的掌控,而中小经销商承压明显。多家酒企启动 “大商制”,淘汰中小代理商、聚焦与具备终端动销能力的头部经销商合作,试图提升渠道效率。一名华中市场商家说,现在不敢压货,厂家也不敢盲目要货,“以前节前是备货季,现在是库存自救季”。
面对节庆效应退潮,各价格带酒企的应对策略出现明显分化。高端品牌选择守价守势,通过稀缺策略、组合装创新和流量渠道强化品牌张力。茅台通过1499元飞天抢购、遵义茅台机场100% 中签航班购酒、i 茅台预约及生肖酒组合促销,维持价格屏障;五粮液则延续生肖造型酒、定制酒收藏体系,配合邀请制品鉴活动增强稀缺属性。有分析认为,高端品牌依然拥有话语权,但增长不再依靠节庆爆点,而是靠全年布局稳态输出。
次高端品牌主要任务是清库存稳信心。国窖1573在节前推出扫码抽5克金条、限时礼遇活动,通过抽奖让利形式提振动销;剑南春、洋河梦系列采取“团购+返利+宴席”模式巩固渠道基础。部分二线酒企启动经销商返利政策,通过压缩利润换取渠道生存空间。有经销商表示,“现在圈层宴席靠关系走量,不做活动没人推货”。业内人士认为,次高端正在经历主动调价与被动消化的双重过程,未来价值区间将重新划定。
大众价位段成为“突围窗口”。 100-300元价位大众盒装酒表现坚挺,汾酒玻汾、五粮液尖庄等顺价动销;同时百元以下光瓶酒热度不减,老名酒复兴、纯粮表达型光瓶酒成为增长主力。汾酒通过大众产品扫码促销、次高端产品(如青花30)优化价格策略适配市场,双轨抢占份额;江小白继续强化表达酒、低度酒、果味酒,切入年轻用户;区域品牌借助本地宴席场景稳定量级。一位渠道商称,“今年铺货最快的是能喝、能送、能囤的口粮酒,讲故事的品牌反而慢了”。业内不少观点指出,大众酒不是补位,而是新的基本盘。
从今年双节的表现看,行业已显现三个趋势性的拐点。首先,节日红利的边际效应下降,消费增长模式从“时间节点驱动”转向“场景常态驱动”。节前集中出货模式正在退潮,企业必须提升全年动销的平衡能力。其次,价格体系的再分层将贯穿未来两到三年,高端守位,中高端挤压,大众扩容已成现实,品牌格局可能迎来新一轮排序。第三,渠道模式和盈利结构被迫重建,厂商关系、利润分配、终端掌控力都在重构过程中,不具备调整能力的企业将被快速边缘化。
如果把时间线拉长,这种调整并不全是坏消息。过去靠节点营销、靠节奏刺激、靠渠道压货的模式本身就不可持续,现在的调整某种程度是在为未来清理结构。
业内有一种共识正在形成:旺季的确定性在减弱,但行业的真实需求并未消失,只是正在换轨。谁能读懂新的消费路径,谁能重建价格体系,谁能抓住300元以下与500元以上的“两头需求”,谁就能在下一轮竞争中站稳。
有人把当下称为“压舱期”,也有人认为是“重塑期”。无论怎么命名,这一次的变化并不是唱衰行业,而是在提醒整个产业重新理解竞争方式。所谓的“旺季失灵”,不是需求塌陷,而是旧逻辑退场。真正的变量不是市场冷不冷,而是谁能先适应新的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