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起,在茅台的引领下,酱酒产业发展迅猛,年均增速达30% ,资本、产能、渠道纷纷涌入。不过到了2024年,情况有了大变化。产能同比下降13.33%,只剩65万千升;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速也大幅降低,分别只有4.35% 和3.19%。这场“退潮”并非偶然,而是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理性重塑的必然。
酱酒产业的调整,本质上是供需关系的重新校准。过去五年,酱酒产能从55万吨暴涨至75万吨,2024年却又猛地降到65万千升。其中中小酒企减产15万吨,头部企业仅增产5万吨,仁怀产区70%的中小酒厂直接停产。产能的“断崖式下滑”暴露了行业深层次矛盾:渠道蓄水池枯竭。白酒经销商曾通过囤货调节供需,但2024年渠道库存高企、价格倒挂,导致市场真实需求慢慢浮出水面。
然而,尽管产能有所下降,市场需求并没有消失。2024年,酱酒消费市场依然稳步增长,销量达到30万吨。虽然产能与需求的差距逐渐缩小,但竞争的焦点已经从“拼规模”转向“拼结构”。头部企业如茅台和郎酒继续稳定产量或小幅扩张,而许多中小企业由于品牌力不足和库存压力,被迫退出市场。未来,市场份额将逐步集中在少数几家头部企业手中。
“大浪淘沙始见金”,酱酒产业的调整本质是一场“优质产能替代低端产能”的淘汰赛。随着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优质的坤沙基酒逐渐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而低端产能逐步淘汰。数据显示,2024年,优质坤沙基酒的产能达到45万千升,占总产能的近70%。这一趋势背后,是消费者对品质的苛求与行业标准的提升。
但品质竞争绝非简单的工艺之争。茅台的成功,得益于“时间壁垒”——5年基酒储存周期与品牌溢价构建的护城河。而多数中小酒企既无资本支撑长周期酿造,又缺乏品牌认知,最终陷入“扩产滞销降价”的恶性循环之中。
未来,酱酒产业的竞争将涉及更复杂的维度,包括年份储备、品牌文化以及消费场景的创新。例如,贵州提出的“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试图通过酒旅融合、体验式营销重构消费逻辑。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茅台虽是酱酒品质的标杆,但并非所有酱酒都能复制其成功。2024年飞天茅台市场价从3000元回落至2300元,折射出消费理性回归。而二三线品牌的价格崩盘更暴露出行业的痼疾:跟风投机者众,深耕品质者寡。
消费者也需清醒的认知:酱酒工艺复杂,坤沙、碎沙、翻沙品质差异显著,且风味受产区、储存年限等多因素影响。茅台的高品质源于赤水河产区不可复制的生态、数十年工艺积淀与严格品控,而部分中小酒企的“酱香热”产品,实为跟风贴牌的“速成品”。正如白酒评论员肖竹青所言:“酱酒热的退潮,是行业从‘品类红利’向‘品牌价值’转型的必经之痛。”
酱酒产业的未来,将呈现“头部集约化”与“细分差异化”并存的格局。在集约化方面,头部企业如茅台和郎酒将通过产能储备和渠道扩张继续稳固市场份额。预计这些企业在未来三年将保持5%-10%的增长。而在差异化方面,市场将逐步分化,价格带的细分和消费圈层的重构将成为竞争的新焦点。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生存空间将逐渐缩小,但通过聚焦区域市场和细分领域,仍可找到突破口。小而美的酒庄、精品化的产品以及借助电商平台和直播等新渠道的创新,将成为一些企业突围的关键。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敬畏时间,回归品质。
酱酒产业的调整,恰如郑燮笔下“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描述——狂热终将冷却,唯有坚守品质与创新的企业方能穿越周期。当产能泡沫褪去,行业也终将明白:酱酒的本质不是资本游戏,而是时间的艺术。消费者也需要跳出“唯茅台论”的误区,在多元选择中寻找适合自己的那一杯。毕竟,白酒的世界里,本无香型优劣,只有风味之别。而真正的“好酒”,永远在理性与热爱的平衡中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