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苏轼朋友遍天下,是因为他有趣的灵魂,吸引了无数的好友,围在他身边。然而你可能不知道,苏轼也是一位超级社牛。
肚松近期读到了苏轼的一首诗,就感受到他无往而不利的交友方式。
文举与元礼,尚得称世旧。
渊明吾所师,夫子乃其后。
挂冠不待年,亦岂为五斗。
我歌归来引,千载信尚友。
相逢黄卷中,何似一杯酒。
君醉我且归,明朝许来否。
这首诗的名字叫《陶骥子骏佚老堂二首其一》,写于苏轼结束黄州的贬谪生活以后,和好朋友参廖到江西庐山去游玩,路过江州,也就是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到一位名叫陶骥的退休老干部家里去喝酒。
这位陶老先生,在历史上很不知名,如果不是苏轼的这两首诗,他可能已经淹没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之中。然而陶骥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打坐参禅,也不怎么与外界交往,毫无功名利禄之心,苏轼和参廖觉得,这一点跟陶渊明很像。
而苏轼在经历了乌台诗案之后,开始向往像陶渊明那样,徜徉田园之间,每天以诗酒自适的隐逸生活。所以他在黄州刚开始经营东坡,还没有自称东坡居士的时候,就自称是“鏖糟陂里陶靖节”。还根据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写了一首《归来引》,也就是东坡词的名篇之一《哨遍》。到黄州的第四年,攒了点儿钱,他又开始四处求田问舍,希望能买一处适宜隐居的田庄。此时结束黄州生活,他也无意功名,到江西来,其实也是在寻找隐居之所。
所以此刻,苏轼见到陶骥,兴之所至,就写了两首诗,这是其中一首。
文举与元礼,尚得称世旧。
文举是指孔融,元礼是指李膺。据说孔融十岁的时候,去拜访当时的名臣李膺。这个李膺交友比较谨慎,轻易不接待访客,很多人都吃了闭门羹。但孔融是一位神童,他想到了一个主意,跟门卫说,我跟李君是世交。李膺一听是世交,就把孔融请进来,结果一看,是一个十岁的小孩儿。于是就问他,是什么世交。结果孔融慢悠悠地说,我们家先君孔子,曾经向您家的先祖老子请教过学问。
苏轼用典开篇,以诙谐的语言,引出世交之情。紧接着又写道:
渊明吾所师,夫子乃其后。
你看我是处处以陶渊明作为我的人生榜样,而老先生您是他的后人。陶骥到底是不是陶渊明的后人,已经无稽可考。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姓陶,还是江西人,可以让苏轼把他对于陶渊明的情感,寄托在陶骥身上。
挂冠不待年,亦岂为五斗。
这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道折腰,挂冠归隐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
我歌归来引,千载信尚友。
《归来引》,就是刚才说的,苏轼根据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摹写的那首词《哨遍》。苏轼在黄州期间,经常诵读、书写陶渊明的诗文,然后送给他的朋友们。而在他晚年被贬惠州和儋州的时候,还曾经写了一组和陶渊明的诗。这也是苏轼交友的一种方式,他不仅和周围的人交朋友,还和上古的先贤们交朋友,去诵读、书写、唱和他们的诗文,我们称之为尚友古人。
所有就有了下一句:
相逢黄卷中,何似一杯酒。
他和古人在历史的书卷中相遇,就像朋友一样饮酒赋诗,岂不快哉!
然而当酒到酣处,他又忽然化用了李白描写陶渊明的诗句,
君醉我且归,明朝许来否。
李白的原诗,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而苏轼却对陶骥说,你喝醉了,我们先回去。明天我们还要来,你欢迎不?
试想陶骥,可能是一位性格内向、不善社交的老宅男。而苏轼和参廖却把陶骥看成是陶渊明的翻版。“能为五字诗,仍戴漉酒巾。人呼小靖节,自号葛天民。”我想,再羞涩、再内向的人,在他俩的感染下,也会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快乐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