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说哪个地方的诗酒文化最发达?你可能会想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你可能会想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你可能会想到洛阳故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你也可能会想到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许多人都想和自己的家乡,联系起来。然而你可知道,中国诗酒文化的第一座高峰,发生在哪里?
本期肚松咪酒就跟大家说一说,中国诗歌史上第一座文人创作的高峰——建安文学,这个发生在河北邺城的文学盛事,它其实也是用酒浇注而成的。
中国文学史给予建安文学的定位,是第一次由文人意识觉醒而主动“歌以咏志”的文学高峰。然而我们读建安文学的原始文本,发现它的创作群体,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当然也包括一代才女蔡文姬,在他们情感丰沛、慷慨忧郁的诗作中,或直接、或隐约,都有浓重的酒痕镌刻其中。
其实中国文学几千年,以酒闻名的文学团体不在少数,然而建安文学的诗酒风格,却有着迥异不同的个性风格。那就是俊爽刚健、慷慨悲凉,也就是诗酒文化里的“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讲,和燕赵大地的风土人情密切相关。因为“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韩愈《送董邵南序》),后世的诗人论及燕赵大地,无不有血脉喷张之感。而曹植的《七启》也说:“慷慨则气成虹霓。”建安诗酒所开启的放歌纵酒之风,久而久之,便成为一种激扬慷慨的文化象征。
例如曹操的《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论定国安邦,曹操是乱世枭雄,但当他端起酒杯,又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诗人,细腻而深沉的情感,随着一杯酒下肚,便从胸中抒发出来,想到人生苦短,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样,很快消散;而宇宙之无穷,世事之无常,总是让人感到渺小而无助。怎么办?就让诗酒来慰藉我忧郁的灵魂吧。
当然曹操所表达的,是身为政治家的胸襟和情愫。而曹丕的《白马篇》,则是河北游侠的真实写照。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尽管全诗没有一个酒字,但却让人觉得,有一种酒酣胸胆的豪迈。
有不少人把河北诗酒文化中的游侠风气,追溯到刺秦王的荆轲所写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首酒诗确实极富代表性,然而在建安文学中,它却带有普遍性,这就充分说明,河北风土人情,对于诗歌创作的直接影响。
其实,曹植的酒诗,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还不是游侠风气,而是宴饮酒诗。
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这是曹植《名都篇》里的佳句,堪称诗酒宴饮的经典,且多被后世诗人所化用。李白《将进酒》的“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和《行路难》里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都是化用此句。
不过,建安时期毕竟是在东汉末年,当时战乱频仍、瘟疫频发,民不聊生,当时人们对酒的态度是充满了矛盾的。一方面是有一群名士嗜酒成性,一方面是政府禁令私自饮酒,以节约粮食。因此当时的人,对饮酒的对与错,展开过一场激烈的讨论,包括曹丕、曹植、王粲等人都参与其中。其中最有名的,是孔融反对曹操禁酒,说“尧不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结果曹操拿他一点脾气也没有。
名士嗜酒成性,面对禁酒令,只好偷偷喝酒。其中有一位叫徐邈的人,饮酒被发现,他就戏称是“中圣人”。因为他们私下里把清酒叫“圣人”,把浊酒叫“贤人”。
所以你们看,当我们读到历史文本的时候,就会发现中国诗酒当中的许多经典词汇,其实是源于汉魏时期的建安文学,同样也使中国的诗酒文化中,赓续着燕赵古风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