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是元宵节,在我们诗酒趁年华的文化传承之中,吟咏元宵的酒诗很多,而肚松今年重读这些酒诗,感受最深的,是苏轼在元佑八年,也就是公元1093年的元宵节,与同僚一起侍从宋哲宗一起赏花灯时,所写的一组诗,肚松最喜欢其中的第二首:
薄雪初消野未耕,卖薪买酒看升平。
吾君勤俭倡优拙,自是丰年有笑声。
这首诗简洁明快,语言看似通晓易懂,但苏轼写诗,总喜欢用典故
,而且这首诗的典故,用得尤其巧妙。所以一定要细心品读。
薄雪初消野未耕,
这一句语言平直,但意境开阔,寥寥七个字,就勾勒出初春时节的田园景色。积雪慢慢消融,但泥土还未彻底解冻,所以在田间地头,还看不见农民耕作的情景。
卖薪买酒看升平。
这一句就用了一个很隐蔽的典故,初唐时期有一位道士,叫许宣平,时常背一捆柴到集市上卖,卖而且背柴的担子上,总是挂着一个花瓢。卖得的钱,他全部用来买酒喝,而且每次喝醉以后,一路吟诗回家,所吟咏的诗,就是: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这个典故用的巧,巧就巧在,它不着痕迹,让你读后,就会不由自主地沉浸到一种在乡野之间漫步的意境中去。
吾君勤俭倡优拙,
这一句又是一个典故,出自《史记·范雎传》的“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大致意思是说,当国家的铁剑越锋利,士兵就越勇猛;倡优越是拙劣,说明君王越是励精图治、思虑深远。苏轼一方面赞扬君王以身作则,勤于政务、生活节俭,一方面又贬抑元宵节的花灯表演很拙劣,我大宋有此等反差,何愁国运不昌?
那么苏轼心目中的国运昌盛是什么样子?
自是丰年有笑声。
那自然是粮食装满仓,百姓乐开怀。
这其实也是苏轼的政治理想,也是他竭尽所能抵制王安石变法,甚至不惜一生遭遇蹉跌的原因。其实早在王安石变法之前,他就曾多次上书,请求朝廷取消酒和盐的专营制度,认为官府不应与民争利。到地方任职,也都是因势利导,想尽一切办法变通政令、搞活经济,为百姓谋福祉。而他那篇引发乌台诗案的《湖州谢上表》也说:“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对标今天的经济学理论,这是明显的自由经济的倾向。因此他把王安石变法中的一些干预经济的举措,视为与民争利的苛政,甚至曾称之为,是在对老百姓“抉剔根株穷脉缕”。
此时的苏轼,已经是五十八岁,王安石变法已经被叫停数年,他也任职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是他从政的高光时刻,而皇帝宋哲宗又是他苦口婆心教出来的,今年即将亲政。
所以这首诗,我们读出来的,不止是苏轼笔下的诗酒趁年华,还有他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可惜就在这一年,宋哲宗亲政之后,又全面恢复了王安石变法,而苏轼的命运齿轮,即将进入到晚年流落惠州、儋州的贬谪生涯,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