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有没有这样一种生活遭遇,酒桌上跟人喝了半天酒,相谈甚欢,但却不知道对方到底是谁,有的时候是因为觥筹交错忙,没顾上加对方联系方式,有时候是记得跟对方见过,但却想不起来名字,又怕再问的时候唐突了,于是只好稀里糊涂继续喝酒。
其实这种事儿,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很常见,其实在古代也不少这样的例子。苏东坡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事情,而且这件事儿,他还说了一辈子。
那是1060年的一个大雪天儿,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回京,到了东京开封南郊的尉氏,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先行一步回开封,留下苏轼独自一人留在驿馆,大概是带着家眷,拖着行李,走得比较慢。苏轼当时才23岁,史书记载的是虚岁25。科举考试一战成名的时候,不幸母亲程氏去世,回四川老家守了丧三年丧,然后举家迁到东京,等待分配工作。
这一天,门外大雪纷飞,苏轼一个人住在驿馆里,出不了门,甚是无趣。因为当时他很年轻,初入职场,没什么名气,也没多少朋友。
忽然,驿馆来了新的客人,进了门就嚷嚷着要喝酒驱寒,又觉得一个人饮酒无趣,一看驿馆还住着个年轻人,就拉上苏轼一起饮酒。苏轼觉得,萍水相逢的两个人一起饮酒,这事儿很有意思,所以专门写诗记录了这件事儿。诗中这样写道:
古驿无人雪满庭,有客冒雪来自北。
纷纷笠上已盈寸,下马登堂面苍黑。
苦寒有酒不能饮,见之何必问相识。
我酌徐徐不满觥,看客倒尽不留涩。
千门昼闭行路绝,相与笑语不知夕。
醉中不复问姓名,上马忽去横短策。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这样的:驿馆屋外大雪纷飞,屋子里只有苏轼我一个客人。本来很寂寞冷静,忽然有人进到驿馆来,头上的斗笠覆盖着厚厚的一寸雪,大概是赶了很久的路,才遇见了这家客栈。客人下马进屋来,摘下斗笠,我才看清,他面目青黑,感觉像是惹不起的赳赳武夫。他刚进门便嚷嚷着要喝酒驱寒,但又觉得一个人饮酒好无聊,就拉上我一起饮酒。我说这不合适,因为我们不熟,客人却说,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拗不过,只好勉为其难,小心翼翼陪着,每次都不敢把酒杯倒满。但客人却很豪爽,每次都是倒满喝干。几杯酒下肚,俩人熟络起来,开始无话不谈,完全忘却了窗外已经是风雪交加,不知不觉中,从白天喝到了晚上。苏轼的酒量是很差的,所以当晚就喝醉了。可是第二天醒来,我赶紧问店家,客人酒醒了没?不料店家却说,人家一大早催马扬鞭已经走了,我这才懊悔不已,也没问问对方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是从东京开封来,要往南边去。
就是这场看似无厘头的邂逅,却对苏轼的饮酒观,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苏轼到了55岁那年,以龙图阁学士任扬州知州时,写过一组二十首的和陶渊明饮酒诗,总结他这一生的饮酒赋诗的生活感悟。这组诗特别提到此事,说“有士常痛饮,饥寒见真情。”可能因为当时俩人互相不认识,反而能够毫无芥蒂地畅所欲言。就像是我们在火车上遇到很投缘的陌生人,往往会毫无顾忌地吐露心扉,因为知道对方和自己的日常没什么交集,正好可以诉诉苦、吹吹牛。
苏轼一生旷达,于饮酒这件事尤为明显。在《和陶饮酒诗二十首》的序言中,他也说,吾饮酒至少,常以把盏为乐。我酒量不行,但总喜欢喝两杯。所以遇见酒局,苏轼的表现有两个特点:一是不拒绝,不是说自己酒量不行,就对所有的酒局都唯恐避之不及;二是不功利,不是说我跟你喝顿酒,一定要对我的升职加薪有所帮助,那就这顿酒就喝得太累了。喝酒就是喝酒,就像他跟这位无名氏的酒友一样,相逢何必曾相识,快乐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