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一个不爱喝酒的人喝酒,确实是强人所难;但劝一个酒到酣处,或嗜酒如命的人少喝,则是难上加难。因为古往今来,大到邦国之间,再到君臣之际,小到寻常百姓,宴饮是必不可少的社交活动。故而,饮酒成为社交必备技能之一,而豪饮之士通常更容易成为宴饮的焦点人物,或者为人所津津乐道。而不善饮酒的人,或躲在一隅寂寥独坐,或成为众人戏谑的对象。
人类的这一习惯,大致是从“神嗜饮酒”的祭祀礼仪中传承而来,然后又十分享受宴饮社交的过程。所以劝人饮酒,万众一心的热情,以及涓滴不漏的酒礼,即可办到。然而凡事皆有两面性,而沉湎于酒所带来的影响,也是危害极大,甚至是祸国殃民。因此劝人少喝酒,则不仅需要超乎寻常的勇气,而且需要超乎常人的智谋。
话说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士,叫淳于髡,酒量极大,又非常机智。他辅佐齐威王时,齐威王宴饮无度,经常通宵达旦,以致朝政荒废,外敌入侵,国家危亡。这一天,齐威王又在后宫大摆宴席,特别召淳于髡入宫饮酒。
他问淳于髡:“先生的酒量到底有多大?”
淳于髡回答说:“臣饮一斗也是醉,饮一石也是醉。”
齐威王就很纳闷,饮一斗就能醉的人,怎么可能再饮一石呢?
淳于髡回答说,如果是大王您赐我饮酒,前后酒司令,后有御史,仪礼森严、法度严明,我非常惊恐,饮一斗就醉了;如果是父母招待亲近的宾客,我随侍左右,有资格上前敬酒,能喝两斗;如果与朋友一起郊游,又遇到久不相见的老朋友,情绪高涨,我能喝五六斗;如果是邻里乡亲一起饮酒,男女杂坐,载歌载舞、投壶猜拳,无所禁忌,我喝八斗才微醺;如果宴席散罢,夜色已深,而女主人独独把我留下,把酒言欢,此时我最开心,能喝一石。
说到此处,齐威王正听得入迷,淳于髡却话锋一转,说:“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凡事都不可做到极限,到了极限,就会盛极转衰,淳于髡正言劝诫,请齐威王切莫沉湎于酒。齐威王听后说,先生说的对。从此之后,齐威王宴饮到了日暮就散,再也不做长夜之饮。而且每逢重要的宴饮活动,总是邀请淳于髡在场,以示警醒。
这则故事记载于《史记·滑稽列传》,把淳于髡列为敏捷机智、诙谐幽默、不流世俗之人,倒也恰当。毕竟史书上记载劝人少饮酒的成功案例,实在罕见。比如齐桓公对管仲言听计从,但当管仲劝齐桓公少饮酒时,俩人总是闹得不欢而散。刘伶的媳妇劝刘伶少饮酒,刘伶实在泼烦了,就说戒酒需要仪式感,请媳妇给准备好酒肉,在神明前起个誓。媳妇听了很开心,欢天喜地准备好酒肉,不想刘伶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于是在神明排位前又喝了个烂醉。
所以劝嗜酒之人少喝酒,硬劝多不好使,需要巧用计谋,顺着他的心思因势利导,既要理解其适量饮酒的快乐,但也让其意识到滥饮无度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