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中国文学史,总觉得有一种浓浓的酒味,每一页都有酒的影子,有时尽管未见酒字,却也朦朦胧胧有些醉意。中国文人爱酒,李白斗酒诗百篇,杜甫酒渴思吞海,苏轼诗酒趁年华,白居易酒后高歌且放狂。他们才思泉涌,落笔生花,以酒为墨,成就了锦绣文章和灿烂诗篇。
诗与酒就交织在一起,诗人们爱酒,他们纵享饮酒的快乐,却也必须要承受豪饮无度的后果。所以戒酒也就成为了诗人们不得不面对的两难抉择。
陶渊明可以守穷,却不可一日无酒,饮酒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嗜好。这样爱酒如命的人,却写下了《止酒》。“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明知戒酒之后可能再也没有了欢乐,但为了身体安康,却也要下定决心与酒割席决裂。
谈及戒酒,辛弃疾实为不得不提的一员悍将。文能千古流芳,武能提剑平乱的辛稼轩,在面对戒酒这一旷世难题的时候,却成了频频打脸的食言之人。
辛弃疾嗜酒,我们能够在他的作品中读到许多与酒相关的“证据”,“醉里挑灯看剑”,“春色难留,酒杯常浅”,“古来惟有酒偏香”,“少日春怀似酒浓”。然而,过度饮酒终究是伤身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醉醺醺的他竟然可以与松树对话,可见醉得不轻。这种醉态也是她的一种常态,所以辛弃疾的家人也常常劝他戒酒,他家有贤妻“起向绿窗高处看。题遍。”在辛弃疾醉酒后,他的妻子于窗上题满劝诫其戒酒之词,辛弃疾十分感动,亦十分汗颜。随着年龄渐长,身体渐弱,辛弃疾终于下定了戒酒的决心,坚决要戒掉嗜酒这个毛病:
《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平居鸩毒猜。况怨无小大,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这首词诙谐幽默,把酒杯拟人化,在与酒杯的对话中,表现戒酒的决心。辛弃疾甩的一手好锅,好像嗜酒不是他的错,倒似酒杯的挑唆。辛弃疾先是痛陈喝酒让他喉咙干涩,鼾声如雷,身体抱恙。再说酒杯无情,不配做他的知己,竟让他学刘伶,醉死何妨,一埋了之。在与酒杯的对话中,他深知过度饮酒的危害,终于狠下心来要与酒杯作别。可是他戒酒之心却未必坚定,因为他仍让酒杯日后“招之须来”。
辛弃疾在写下信誓旦旦的戒酒词之后不久,终于还是破了戒。
《沁园春·城中诸公载酒入山,余不得以止酒为解,遂破戒一醉,再用韵》
杯汝知乎,酒泉罢侯,鸱夷乞骸。更高阳入谒,都称齑臼,杜康初筮,正得云雷。细数从前,不堪余恨,岁月都将麹蘖埋。君诗好,似提壶却劝,沽酒何哉。君言病岂无媒。似壁上雕弓蛇暗猜。记醉眠陶令,终全至乐,独醒屈子,未免沈灾。欲听公言,惭非勇者,司马家儿解覆杯。还堪笑,借今宵一醉,为故人来。


好一个“为故人来”,这位名扬千古的大文豪,在酒面前终于还是败下阵来。不仅文绉绉找了一堆古人当挡箭牌,还装作不得以的样子,好像情非得已的“被迫”破戒,实在让人啼笑皆非。
在戒酒路上的辛弃疾,既纠结又反复,即使与我们隔着千年的光阴,他真实的样子却像极了我们身边戒酒的某一位朋友。
戒酒之难难于上青天啊!辛弃疾做不到的事情,也许我们普通人可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