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师亦友的铁犁老师近来发表了一篇题为《铁犁盘酒:我们为什么要喝酒》的文章,从酒的各种功用来深入分析白酒不同消费用途和场景的来龙去脉,进而呼吁白酒消费当回归以快乐为主旨的本源。
关于“人为什么要饮酒”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我们在10年前也曾就这一问题,有过多次的探讨,只是各自关注领域不同,因而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探究也各不相同。肚松倾向于从酒史探源的视阈寻求答案。
西方有史学家热衷于从生物进化论的视角展开探究,认为酒在人类早期进化过程中曾经起到过关键的影响作用。酒之所以称之为酒,因为其中含有一种特殊的物质,叫乙醇,而乙醇早在人类诞生之前,就早已存在。而且,地球上嗜酒如命的动物不在少数,而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有许多基因突变或许与酒有关。这显然只能是一种推测,因为我们目前缺乏科学实证的样本,也不可能让人类重新进化一次。
不过,酗酒无度会带来病患和灾难,也是导致一些文明在早期即夭折的诱因之一。古埃及、苏美尔、古希腊等等,留存至今的史料中,都有关于人们酗酒的记载。商朝的覆灭,酗酒、滥饮也是其主因之一。所以西周反思商朝灭亡教训时,对人为什么要饮酒,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反思。
然而酒早在人类文明发展早期,就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从政治生活到百姓日常,人们已经离不开饮酒。周公旦东征到殷商故地,发布了《酒诰》,然而班师回朝,祭告先祖的时候,还是要用“秦饮”来庆功。既然离不开,那就要对饮酒的价值、意义,乃至具体方式,进行系统的反思。所以从西周开始,延续至今3000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人们逐渐制定和完善了饮酒礼仪,并根据不同的时代需要,而加以传承与发展。
根据中国饮酒礼仪的规范,饮酒之人首先要学会节制自己的行为,不仅要饮酒适量,过量饮酒的时候也能约束自己不失仪、不失态。
但道家认为饮酒礼仪戕害人的天性,而醉者神全才能保全天性。与道家有相似观点的,是古埃及的一句谚语:“在水里你看到只是自己的脸,但在酒里你能看到内心的花园。”但这并不适用于所有人,所以道教后来就矫正了这一观点。葛洪的《抱朴子》多次论及酒,核心观点是建议人们保持适量饮酒的习惯。
酒在人类文明早期留下的另一个烙印,就是不同文字的酒,背后隐含着其对于酒文化的理解,甚至是文明背后的某种智慧。我们最熟悉的中国文字“酒”,源自陶质尖底瓶的象形文字,先祖在使用它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了“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哲学寓意,也就是提醒我们,凡事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当然,以上都是以人和酒之间关系纯粹为前提,而进行的文本论述。回到现实生活中,饮酒总避不开其世俗化的场景和用途。有人深谙酒在社交活动中的妙用,有人则对推杯换盏式的社交活动深恶痛绝。在尘世的喧嚣中,人们对于“人为什么要饮酒”这个话题总是争论不休,但争论的焦点却不在酒。所以,铁犁老师的文章,分析了白酒消费的种种怪现象,因而呼吁回归消费本源。而事实上,免俗者寡,而从俗者众,人为什么饮酒,数千年来,蒙在“人为什么要饮酒”这个问题的尘世面纱,总是挥之不去,人为什么要饮酒这个问题,也总是难以得到纯粹而叫人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