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酒业协会CADA
《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五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字有“开端”、“初始”的意思,所以“端五”即“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早在春秋之前,端午节就是祛病防疫的节日,据《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是仲夏,第一个节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亦称为“端阳节”。在这一天人们吃粽子,配香囊,挂艾草,饮雄黄酒,赛龙舟 ,顺应天时来提振阳气,以祛病除疫,防止外邪入侵。
后因爱国诗人屈原在此日殉国明志,端午演变成祭奠屈原以及缅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怀的节日。传说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一位老者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鱼龙,保护屈原。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认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伤害。古时候的人把“雄黄”作为一种中药材,认为雄黄能达到“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的作用。
端午前后,由于气温急剧升高,蝇虫到处出动,这时常常会有疫病发生。因此,长江流域的人们就想出了个办法,将雄黄制成雄黄酒,也就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他们认为饮用雄黄酒以后,就能够驱虫避邪,免受虫蛇伤害。这就是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至今,我国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黄酒的习惯。《礼记·月令》记载,五月“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被认为是阴与阳、生与死激烈争斗的月份,称五月为“恶月”,五日为“恶日”。要在这一天饮雄黄英酒、菖蒲酒、朱砂酒等,以禳毒除病。
每年端午季,“粽”有千般风情,也还需举杯相聚。中国的传统民俗中,很多节令都给出了让人饮酒的理由。在端午这天,我们的餐桌上有两样不可缺少的东西,那就是粽子和酒。寒往暑来的端午节,是一年四季阴阳交替的分界线,人们用饮酒欢聚来驱邪祈福、饮食强体,酒在此时便不遑多让。
除了前面提到的雄黄酒,还有一款酒也是端午热门——“菖蒲酒”。这是一种用菖蒲、艾叶泡制而成的酒。最开始,是因为菖蒲叶子的形状酷似宝剑而被大家视作是“辟邪之物”。因此,在古时饮用菖蒲酒最主要的诉求也是与辟邪有关。另外菖蒲酒的酒精度相对较低,可以说是老少皆宜,这让它的受众更加广泛。这种酒在明代最为盛行。
菖蒲的药用价值非常大。早在先秦时期《神农本草经》、《周礼》等古籍中就已有记载。药王孙思邈就在他的《千金月令》里载“端午,以菖蒲或缕或屑,以泛酒”。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是指出菖蒲酒有治三十六风、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的作用。虽然,现在只有少部分地区的人在端午时会喝这些“传统酒”,但如今,要是能够和亲人朋友,悠闲地喝上两三杯,在倾诉点滴小事的过程中,释放生活压力,这似乎就是“酒”存在的理由。
“悠悠粽子香,缓缓酒诉肠”。端午已至,来一杯酒是少不了的。于仲夏时节,邀约三五好友举杯共酌,品杯中佳酿,叹屈子气节,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