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酒业协会CADA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于5月1日起正式施行。
这是该法自1996年颁布施行以来的首次大修,内容从五章四十条完善至八章六十九条。在公众以往的认知中,职业教育定位模糊,此次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首次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并对职业教育的内涵做出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水平的技能技术。新职教法对推动公平就业、推进高质量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认可度都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新职法中国家“鼓励行业组织、企业等参与职业教育专业教材开发,将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纳入职业学校教材。”职业教育水准是一个行业发展的根基,其发展与产业未来前景密不可分。
作为中国酒业的领航先锋,中国酒业协会在《中国酒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中提出,要打造中国酒业教育体系,实现酿酒产业与教育产业相融发展,塑造人才培育联动体系创新教育模式,打造国家、产业、院校、企业四级联动人才培育体系。并积极推动协会致力于成立专业教育培训机构,通过强化品酒师、酿酒师、酿造工职业序列教育;拓展酒体设计师、酒类营销师职业教育;创新侍酒师、调酒师、陈年酒鉴定师、酒类直播销售员等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国际水准的多酒种评价体系,从专业的角度引导酒类消费等具体举措,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50万人的培训鉴定工作。这对全面提升酒业人才水准,进而推动产业发展,具有重大的引领作用。
从跨酒种竞争来看,单一酒种教育体系建设背后,也涉及话语权的竞争。以葡萄酒为例,当前,葡萄酒行业在学历教育方面发达的同时,还面向葡萄酒爱好者、从业者传授知识,尤其是对中产阶级以上人群影响甚广。这正是通过“专业教育”,让葡萄酒行业在提升从业者技能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人进入,而建立的“健康”酒种形象、体系化品鉴与营销技能体系,也扩大了葡萄酒与其他酒种中竞争的优势。
中国是酒类生产和消费的大国,很多人可能会以为中国根本不缺酒业人才。新法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注重产教融合,实行校企合作。”其中,“产教融合”一词取代了现行法中的“产教结合”。这对进一步推动企业参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着重大意义。实际上,中国酒业对人才需求缺口很大,各酒企早就未雨绸缪,深耕教育领域,为自身积蓄人才基础。茅台集团出资成立了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茅台学院,并在2018年向教育部申请增设了白酒酿造工程、物流管理等专业,通过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合作,开设了营销系统干部培训班。五粮液则先后联合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五粮液技术学院,与四川轻化工大学共建中国白酒学院,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建中国酒业大数据中心,进一步加大对外产学研合作、创新投入、加强高水平研究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实际性探索的还有汾酒集团,其所成立的汾酒商学院就包括管理与营销学院,面向员工和经销商,完成“信仰营销”向市场的转化。
茅台学院、中国白酒学院、汾酒商学院的设立,针对性更加广泛的酿酒师、品酒师培训班......不仅切实加强了专业特色建设,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而且培养了更多服务本土酒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及在各世界级评比大赛上白酒评选标准的建设,都是在提升白酒在中国酒业乃至世界酒业的话语权。
不仅政府、协会要重视酒类行业的职业教育,酒类企业自身更要重视职业教育。要以人为本,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把提高企业职工素质作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只有企业竞争力提高了,才能整体上增强中国酒业的竞争力,我国传统而独特的酿造技艺才能进一步得到传承和发展;只有把酒类职教做好,才能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的酒业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中国酒业香飘世界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