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语系中,在酗酒被视为祸端之前,饮酒和美德是正向关联的。即使在将《酒诰》写入政治制度的西周,以酒配德的传统依然存在,其在《诗经》中的表现尤为浓郁。
肚松前文分享的《鹿鸣》,描写了贵族宴饮欢洽而热烈的情景,而《宾之初筵》又写尽贵族醉酒失态的乱象。类似的情景在《诗经》中有很多,而酒在其中更多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比如《郑风·叔于田》:“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且美好。”意思是说,以为被称作“叔”的公子外出狩猎,街巷里就没有能饮酒的人。难道真的没有吗?不是,是没有人比得上“叔”的酒量。诗中对“叔”的夸赞无以复加,颇有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意味。所以夸赞“叔”善饮酒,并非真的说他酒量很大,而是以饮酒来赞美他的风流倜傥。
而在《诗经》中,以饮酒为题,多是赞美人的品德,并以酒来表达祝贺和敬意,进而达到合欢、和睦的目的。不过,西周初年成王颁布的《酒诰》,劝诫人们“饮惟祀,德将无醉”,所以,《诗经》中以酒比德的诗篇,集中在《大雅》和《小雅》,而且主要是描写祭祀饮酒的内容,比如小雅的《楚茨》,大雅的《既醉》、《凫鹥》,以及《豳风·七月》等。在西周贵族看来,“神嗜饮食”,因此以酒食作为祭品,取悦神明或祖先,等神明和祖先酒足饭饱过之后,祭祀的人才可以享用残留的美食、美酒。祭祀的神明或者祖先,现在是画在图上或刻在碑、排上,但在西周时期,有专人打扮成祖先或神明的样子,是为“尸”,坐在祭坛上接受祭拜、享用饮食。这个祭祀仪式肃穆而严谨,先让尸吃好喝足,由负责司礼的祝工代表尸对主祭赞美、祝福一番,然后起身离开,主祭和家人宾朋们才能开始把酒言欢。祭祀的酒礼很是繁缛,后来逐渐简化,但西周的酒礼却是由神及人,延伸到各种宴饮活动中,由娱神转而娱人,由敬神转为敬人,但“酒以合欢”的本质却没有变。
在《诗经》中诸多描写祭祀酒礼的诗歌中,《既醉》是最为典型。《既醉》是公主代表神尸对主祭者周王所致的祝辞,文风古朴典雅。不过也因为其是描写祭祀祝词,故而语言较为呆板,也没多少诗性可言,但却能让我们窥见西周酒礼的真实模样。
图片
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君子万年,介尔景福。
既醉以酒,尔肴既将。君子万年,介尔昭明。
昭明有融,高朗令终,令终有俶。公尸嘉告。
其告维何?笾豆静嘉。朋友攸摄,摄以威仪。
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类维何?室家之壸。君子万年,永锡祚胤。
其胤维何?天被尔禄。君子万年,景命有仆。
其仆维何?厘尔女士。厘尔女士,从以孙子。
全诗共分八章,每章四句,根据祭祀的仪式,层层递进。
前两章描写尸享受了酒食祭品后心满意足的,赞美之词溢于言表的模样。尸说,酒喝美了,感受到了你们的诚意,祝君王你万岁万岁万万岁,世世代代永享福瑞;酒喝美了,你又奉上这么多美食佳肴,祝君王你万岁万岁万万岁,你的德行永放光芒。
第三章承前启后,继续夸赞周王的美德,提出他有现在的美好,是因为有良好的开端。朱熹注解说:“欲善其终者,必善其始。”人们在祭祀中常用的“慎终追远”之词,大概就源于此。在西周祭祀的祝辞中,常有诸如此类感念先祖恩德的诗句,比如《大雅·荡》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就是如此。所以,这里既有夸赞,也有教诲,继而引出“公尸嘉告”一句,表示要正式传达神尸的祝福了。
接下来的五章,就是祝辞的正文。祝辞的大致意思是说,祭祀的器皿洁净,祭品丰盛,亲戚宾朋都来辅佐,把祭祀搞得热烈隆重,周王你是有福的人。祝你子孙后代枝叶繁茂,愿你的家族永受天命,祝你的宫庭道路细又长,祝伟大的君王万寿无疆。上天赐予你子孙满堂,让他们世代永享富贵荣华。天命永远在你身上,还赐予你有德行的嫔妃,以让你子孙世代不亏。总之,从孝行讲到子孙,再从子孙讲到治家,再由治家讲到佐臣,好听的奉承话反复讲来讲去,代表祖先或者神明对君王非常认可。
其实除了以酒娱神之外,诗歌主要表达的是“福”和“德”的关系。人有福因为其有德行,这是西周贵族非常朴素的认知,如果德不配位,福气就会消失。那么什么才是美德,先祖开了好头,做了示范,后世的君王就应当遵照祖训、恪守祖德。因此在西周,祭祀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仪式和祝辞都是饱含深意、不容亵渎的。故而人们可以通过观摩祭祀礼仪来观察君王品德和执政实效,预判国家的兴亡得失。换言之,这也是贵族嫁接天命约束君王权力的一种方式,但当礼崩乐坏之后,观礼以观政的方式自然也就名存实亡。到了西汉,儒生们开始假借天象来附着神迹、诠释天命,以祥瑞来赞美帝王,以天灾来警戒皇帝,也就是后来人常常提及的天人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