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唐代才子王勃笔下的江西钟灵毓秀,风景宜人,一篇《滕王阁序》,是对赣鄱大地的赞美与最佳概括。四特酒,出生于这片默默耕耘,厚积薄发的土地之上,将四千多万江西人的智慧结晶和劳动杰作化为一抹清香醇纯的酒香,讲述着“世界因我而不同”的传奇故事。
要读懂四特,先读懂江西。
山河形胜,青黛无涯。
江西多山,巍峨秀奇的山峦叠起,织起了高山密林,林海苍茫。
江西多水,四布的河流给封闭的地形带来了通达和繁荣,孕育出独特的赣鄱文明。
南朝豫章人雷次宗描述自己家乡时写道:“地方千里,水陆四通。风土爽垲,山川特秀。” 千年过去,江西风景依旧保留着那份青葱翠绿,在千城一面的摩登年代守护着一幅景观清奇,浓淡相宜的江南山水画卷。
怀五山、武夷山脉、九连山、大庾岭、罗霄山脉由东向西依次连绵起伏,自带一股超凡脱俗、神游仙境的娴静。被唐高宗御笔敕封的“天下三十三福地”阁皂山,绵延两百里的林木山泉,积聚起酿酒灵气。复杂而庞大的微生物菌群,让这片充满神秘谜底和孕育巨大宝藏的地方,成为了每一瓶特香美酒的生态秘境。
江西境内五大河流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如同五根手指,自青山中流转而出,浸润着大山小岭,汇聚于如手掌心般的鄱阳湖,向长江奔腾而去。
赣江,是省内的最大河流,自武夷山而来,贯穿了江西南北两端,携带着13条主要支流哺育着两岸的人民。江西的简称为“赣”,一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境内“母亲河”赣江而得名。
就像黄河滋养着炎黄子孙一般,赣江也滋养着“赣鄱大地”上的江西人。
临水而居,恬淡自然的小桥流水农家生活培育出江西人和缓的性格,他们像水一样处变不惊,容纳万物。“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江西人和善的写照。历史上的江右商帮,走南闯北经营着茶叶、布匹、药材等商品,秉持着“以和为贵”纵横商界九百余载。
就连以赣水酿造的四特酒,也浸润了江西和善的气息,融合了酱、浓、清三香的特色,交织出风格绵长的特香,加之柔和的口感,如饮三月的温柔春风,令人回味无穷。
文章节义之邦,白鹤鱼米之国。
文章与节义并重是江西人士遵循的人生信条和追求目标。
两宋时期,众多文化巨子从江右喷薄而出,引领潮流,江西也因此被称为“文章节义之邦”。以诗而言,陶渊明、黄庭坚、杨万里、王安石各创文体,开宗立派;以文而言,唐宋八大家江西有三家,即欧阳修、曾巩、王安石;以节义论,文天祥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慷慨殉国。明清之际八大山人隐居避世,抗节高义,充满着人间正气。
江西人才辈出,一方面源于儒学教育兴盛,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赣鄱平原的肥沃土壤形成了人们广泛聚居,安居乐业的鱼米之乡。江西自古便是一片富足丰沃的土地。在历史上,江西承担着丰富的贡品供给,景德的陶瓷、南丰的蜜橘、广昌的白莲等等鼎鼎有名,享誉中外。
中国贡米之乡——万年县位于江西鄱阳湖东南岸,早在一万年前,先民就在江西这片土地上种下了第一颗水稻。万年是块神奇的土地,被誉为“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稻作文化与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境内出土了距今一万两千年前的栽培水稻植硅石,万年稻作文化系统也因此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历史的长河中,先民在鄱阳平原肥沃的土地上开垦出了农业文明的雏形,也培育出了盖誉五谷之首的优质赣鄱稻米。这种“中长、松软、吸水、耐嚼”的稻米,颗粒饱满、米香浓郁,支链淀粉高、脂肪含量低。历经蒸汽的挥发,变得膨而不黏,颗颗分明,一口清香。
文章节义,是江西的文化瑰宝,也是四特酒的独特诗魂。
四特酒历经浮沉,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企业精神中成长,在“行于责,营于信,卓于新,盛于和”的核心价值观中从江西走向全国,昭示着东方的君子神韵。
赣鄱大米,是江西的重要财富,也是四特酒的核心原料。
秉持着“整粒大米为原料,大曲面麸加酒糟,红褚条石垒酒窖,三型具备犹不靠”所酿出的四特酒不仅物质丰富,酒质爽净,质量上乘,更具有“幽雅舒适、诸香协调、柔绵醇和、悠长回甜”的口感特点,为中国白酒独一无二。
风景独好,游玩圣地
物华天宝,俊采星驰,江西不靠海,免却了气旋的叨扰,也不深居内陆,能享受湿润的季风,丰富的降水和适宜的气温造就了一片适合休养生息的洞天福地。
这里有烟波浩渺的鄱阳湖,有仙风道骨的三清山,有风景文章的滕王阁,有无数文人墨客偏爱的“匡庐奇秀甲天下”之庐山,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都为其留下了千古绝唱。“中国最美乡村”婺源也在此处,春季到此,以青砖绿瓦马头墙为特征的徽式建筑和漫山遍野金灿灿的油菜花交相辉映,组成最为瑰丽的一幅画卷,书写着婺源满含诗情画意的金色童话。
这里有数不清的名山大川,宜人美景,还有数不尽的文化古迹。
位于江西樟树市的吴城遗址和筑卫城遗址,证明了距今五千年前,先民们就开始在这片水草丰茂的土地上劳动、生活和繁衍,打破了“商文化不过江”的论断。樟树当地近五千年的古代文明史,凝练出了誉满中华大地的药文化,与茅山、龙虎山齐名的阁皂山道教文化,独具地方特色的酒文化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四特酒的工艺起源,便源于此处。清朝光绪年间,一位名叫娄德清的人开办了一家叫娄源隆的酒楼,为提高酒水品质,他精心研制土烧工艺,在秉承古法的基础上,创新总结出一套全新的酿酒技艺,酿造出了酒色清亮、香醇可口的优质白酒,深受欢迎。为防止伪冒,在酒缸和酒坛上贴上四个特字,以示特优,四特酒由此诞生。
如今,四特酒酿制技艺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肩负着记录和弘扬白酒文化的重大使命,称得上是中国酒文化的“活文物”。
丝路瓷行,工匠从这里走来
丝绸之路是一条东西文化交流之路。明朝中后期,以大量外销的瓷器、丝绸、茶叶等货物为载体,中国的传统工艺、审美意趣和思想文化传入西方,掀起了一股“中国热”。
在外国人看来,陶瓷最能代表中国。而在中国人看来,景德镇最能代表陶瓷。
景德镇是江西绕不开的名片,一座有着近两千年制瓷历史的城市,从宋代起靠着一代接一代的匠人对技法的钻研,对古法的传承,对品质的追求,使景德镇的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标志性符号,一度成为中华文明的代表,成为人类文明的精华。
名瓷配名酒,四特酒早就与景德镇陶瓷结缘。火爆白酒收藏圈的四特十五年玉兰花瓶型的设计便出自景德镇陶瓷大师何炳钦之手。这款瓶型,甄选景德镇名瓷为原材料,历经半个多月的反复雕琢与创作,经历制模、注浆、脱模、雕塑、烧窑、施釉、海绵补水、贴花烤花、成品挑选等工序,处处彰显着精雕细琢的真功夫,早已在业内被奉为经典之作,风姿卓越、品格高洁的玉兰花也寓意着“酒中真君子,人生真性情”。
璀璨悠久的陶瓷文化,在历史渐进中,锻造出精妙绝伦的无价之宝,也记录着一段段栩栩如生的前朝往事。从过往陶瓷文物的纹理里,被掩盖和淹没的往事穿越朝代更替,时光荏苒,大白于天下。在景德镇,千年的窑炉里孕育的早已不再是简单的泥土,而是灿烂的艺术。在江西,熊熊燃烧,彻夜不息的窑火塑造出巧夺天工的艺术品,也早已化为拳拳匠心刻进江西人的风骨。
四特酒传承着古代酿酒匠流传下来的酿造技艺,秉承着工匠精神,在白酒行业占据了一席之地。四特继承了匠人对技法的钻研、对品质的追求,结合时代的技艺,总结出的“12153”特香酒酿造工艺做到了传与承的完美结合,保存了特香型白酒的独特风味,将江西的酿酒文化推向了世界。
红色星火,一颗璀璨的苏区明珠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中国革命第一枪,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中国的新时代开局,在江西。红色革命的四大摇篮,在江西。
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人民军队摇篮——南昌、共和国摇篮——瑞金、中国工人运动摇篮——安源。江西是一片红色的热土,红色星火,随着党旗飘扬,早已燎原。
红色精神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是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是自力更生、不怕艰难险恶。江西人民脚踏红色热土,自古便敢为天下之先。宋代著名的江西布商陈泰,用预付款的方式收购农户织布,开启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江西人詹天佑设计了我国第一条铁路,江西制造了我国第一架飞机、第一辆拖拉机。江西人敢于进取,敢于争先,就像四特酒,扛起了特香型白酒典型代表的大旗,完善了中国特香白酒发展史。
四特酒作为江西的“物华天宝”,深深地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每一滴特香酒液之中都酝酿着江西浓厚的文化。酒中有江西人和善的气质、敢为人先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典范,还收藏着这片土地上富足的自然气息,混合着这片土地上浓厚的文明精华。
读懂了江西,就读懂了四特酒;品味了四特酒,也就品味了这片土地。
作为江西白酒的代表,四特不仅酿造出了品质美酒,还在中国的白酒行业大放异彩。因其独特的质量风格,曾在第五届全国评酒会上被评为国家优质酒,先后荣获 “北京国际博览会大金奖” “全国国货精品奖” “中国驰名商标”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等称号。在优秀品质的保障下,旗下“铁盖四特酒”产品获得了1984年轻工部酒类质量大赛银杯奖,不久又在1988年获得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四特十五年”荣获了“中国酒业年度最具代理价值奖”和“青酌奖”等含金量颇高的行业奖项。
四特开创中国特香型白酒之先河,是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白酒文化的稀世珍宝,是承袭赣鄱流域几千年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酿造结晶,是中国白酒生产技术取得伟大发展成就的重要见证者和参与者。
四特人始终崇本守道,不负品牌使命以追求卓越为方向,以不凡佳酿致敬时代,独创中国白酒稀世特香,酿就中国白酒传奇品质。
大美特香,未来已至,崛起四特,与您同期精彩之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