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酒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上古时期。商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诗经》中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这些都表明我国酒之兴起,至少已有五千年的历史。
在古代,往往将酿酒的起源归于某人的发明,宋代《酒谱》曾提出过质疑,认为“皆不足以考据,而多其赘说也”。虽然不足以考据,但关于酿酒起源的传说,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了解一二。今天,小编就来和爱酒的各位从源头说起,说说关于酿酒起源的四种说法。
魏武帝乐府曰:“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杜康,被称为“酒圣”、中国酿酒始祖。主要成就——造酒。历史上杜康确有其人。古籍中如《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说文解字》等书,对杜康都有过记载。
据说,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
意思是,杜康将未吃完的剩饭,放置在桑园的树洞里,剩饭在洞中发酵后,有芳香的气味传出。无意之中,造就了酒。
其实,杜姓到杜康的时候,已经是禹之后很久的事情了,在此之前的上古时期,就已经有“尧酒千钟”之说了。如果说酒是杜康所创,那么尧喝的是什么人创造的酒呢?
NO.2:上天造酒说
素有“诗仙”之称的李白,在《月下独酌·其二》中说“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鬼才”诗人李贺,在《秦王饮酒》一诗中也有“龙头泻酒邀酒星”的诗句;在宋代《酒谱》中,也有“酒,酒星之作也”的话。意思是自古以来,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旗星”所造的说法。
《晋书》中有关于酒旗星座的记载:“轩辕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飨饮食。”明朗的夜晚,对照星图仔细在天空中搜寻,酒旗三星属狮子座,由于距离远,肉眼难以辨观。
然而,酒自“上天造”之说,既无立论之理,又无科学论据,仅供鉴赏。
NO.3:仪狄造酒说
史籍中有多处提到仪狄“作酒而美”、“始作酒醪”的记载,似乎仪狄乃制酒之始祖。
一种说法叫“仪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仪狄和杜康作的是不同的酒。“醪”,是一种糯米经过发酵工而成的“醪糟儿”。性温软,其味甜,多产于江浙一带。现在的不少家庭中,仍自制醪糟儿。“秫”,高粱的别称。杜康作秫酒,指的是杜康造酒所使用的原料是高粱。如果硬要将仪狄或杜康确定为酒的创始人的话,只能说仪狄是黄酒的创始人,而杜康则是高粱酒创始人。
另一种说法叫“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成于仪狄”。意思是说,自上古三皇五帝的时候,就有各种各样的造酒的方法流行于民间,是仪狄将这些造酒的方法归纳总结出来。能进行这种总结推广工作的,当然不是一般平民,所以有的书中认定仪狄是司掌造酒的官员。
《战国策》中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钦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仪狄经过一番努力,做出美酒给夏禹品尝,夏禹喝了之后,觉得味道不错,不过不仅没有奖励造酒有功的仪狄,反而从此疏远了他,还说后世一定会有因为饮酒无度而误国的君王。
NO.4:猿猴造酒说
猿猴嗜酒,而且还会“造酒”。清代文人李调元在他的著作中记叙道:“琼州多猿……。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盖猿以稻米杂百花所造,一石六辄有五六升许,味最辣,然极难得。”
清代的另一种笔记小说中也说:“粤西平乐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娄石。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
看来人们在广东和广西都曾发现过猿猴“造”的“酒”。
在猿猴的聚居处,多有类似“酒”的东西发现。至于这种类似“酒”的东西,是纯属偶然,还是猿猴有意识的生产活动,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酒是一种发酵食品,它是由酵母菌等微生物分解糖类产生的。酵母菌是一种分布极其广泛的菌类,尤其在一些含糖分较高的水果中更容易繁衍滋长。而含糖的水果,是猿猴的重要食品。当成熟的野果坠落下来后,由于受到果皮上或空气中酵母菌的作用而生成酒,是一种自然现象。
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收贮大量水果,堆积的水果受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而发酵,将“酒”的液体析出,猿猴尝得美味,在不自觉中“造”出酒,这是合乎情理的事情。
以上四种说法各执一词。当然,更多的人认为,中华民族的酒文化源自于劳动人民在经年累月的劳动实践中,积累下了制造酒的方法,中间或许经过有知识、有远见的“智者”归纳总结,后代人按照先祖传下来的办法一代一代地相袭相循,流传至今,并终将通过今天的我们去传承与创新,再一代代地流传下去。
来源:大家酒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