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1 08:28:18 来源: 网易酒香
举报
农历是我国的传统历法,它把太阳年分为二十四节气,比西方历法要早2697年。我国的传统节日,都以农历为准。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正是一年之中秋季的中期,此时的月亮最圆、最亮。人们就在此夜仰望朗朗明月,期盼游子归乡,家人团聚。在周朝,祭拜月神尚属帝王礼制,渐渐地,赏月拜月就成为民间的习俗。自唐朝起,农历八月十五,开始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民间有“无酒不欢”“百礼之会非酒不行”之说,正因为有了“酒”这种传统礼仪,人间也就多了欢愉的氛围。尤其是在古诗词中,对中秋节饮酒抒发情感的诗文颇多,《说文》云:“八月黍成,可为酎酒。”唐代的中秋节欢庆方式,是以赏月喝酒、拜月为主。五代王仁裕著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在宫中举行中秋夜文酒之宴,苏颋曰:“清光可爱,何用灯烛?”大家喝酒时熄灭灯烛,在月下进行“月饮”,可谓情趣之乐。是诗仙也是酒仙的李白,一生喜爱借酒抒情,曾留下很多抒发个人内心苦闷的饮酒诗句。如这首《月下独酌》,成了喝杯赏月酒,举杯浅酌时的心灵吟唱: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就是在中秋月下,“举杯邀明月”“我歌月徘徊”。“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是李商隐的惆怅落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是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大唐气象,恢弘庄正。“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这是孟浩然的恬淡逸兴。“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这是白居易的平实畅达……每逢中秋夜,亲朋好友团聚赏月饮酒,这就是唐朝的习俗。天上月儿圆,地上人团圆,此后中秋节就有了团圆的习俗。到了宋朝,中秋节的风俗更为兴盛。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北宋都城东京的风俗人情,“中秋”单列条目,写道:“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从中可以看到宋人过中秋节张灯结彩、通宵达旦的盛况。《水浒传》第29回“武松大闹飞云浦”中,写到“却早又是八月中秋”,夜里武松赴宴鸳鸯楼,当时中秋宴席上所唱“中秋对月时景的曲儿”,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这就是苏轼那首有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还写下不少有关中秋的诗词作品,“银汉无声转玉盘”、“明月明年何处看”、“人生几度新凉”、“中秋谁与共孤光”这样的句子,意象通达,气势奔放。与他并称“苏辛”的辛弃疾,则在《一剪梅·中秋元月》中,写道:“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在赏月饮酒之时,他依然心怀忧国,抒发着自己壮志难酬的忧愤。在宋代诗词中,人们开始把月的阴晴圆缺与人世间的种种不如意事关联起来,以月寄寓情思,感物伤怀。在《醉翁谈录》中,还写到了宋人中秋拜月的风俗,人们盛装打扮,登高楼,焚香拜月。士子们求取的是蟾宫折桂,佳人们祈愿的是花容月貌人常团圆。此外,吃月饼、赏灯等习俗,也都自宋朝开始出现。那中秋佳节饮用的是什么酒呢?桂花酒。中国用桂花酿制露酒已有悠久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那时就记载有酿“桂酒”的故事。《楚辞》中的“奠桂酒兮椒浆”,即是对桂花酒的描述。到了汉代,郭宪在其著的《汉武帝别国洞冥记》中记载了“桂醪”及“黄桂之酒”的制作与饮用。唐代流行饮酒,也多是桂花酒。宋人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刘禹锡传信方有桂浆法,善造者暑月极美,凡酒用药,未有不夺其味,沉桂之烈,楚人所谓桂酒椒浆者,要知其为美酒。”写的就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酿制桂浆酒的故事。到了金代,“百花露名酒”中记载有桂花酒的酿制。据清代潘荣陛著的《帝京岁时记胜》记载,八月中秋,“时品”饮“桂花东酒”,在此文献中还有“于八月桂花飘香时节,精选待放之朵,酿成酒,入坛密封三年,始成佳酿,酒香甜醇厚,有开胃、怡神之功”的记载。关于桂花酒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从前有一位酿酒的寡妇,被人尊称为“仙酒娘子”。由于她的善行,曾救了一位瘫痪的乞丐和挑柴的老头,感动了月宫里管理桂树的吴刚大仙。因此,吴刚送她桂树种子,并有一纸桂花酒秘方,上曰:月宫赐桂子,奖赏善人家。福高桂树碧,寿高满树花。采花酿桂酒,先送爹和妈。吴刚助善者,降灾奸诈滑。这时仙酒娘子明白了,她所救助的那两人都是吴刚的化身。她欣喜地种下桂花种子,很快长出桂树,开满桂花,酿出象征富贵吉祥的桂花酒,传入民间。

本文来源:网易酒香
责任编辑:
王玮_NB14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