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重访了中国葡萄酒核心产区之一贺兰山东麓内的红寺堡,一个举世闻名的异地生态移民安置区,与2015年初访相比,无论是红寺堡葡萄种植与葡萄酒产业的自身发展,还是红寺堡区的综合发展与城区建设,均有较大程度的进步。作为长期关注中国葡萄酒发展并寄希望于“由国产葡萄酒来定盘中国葡萄酒市场的未来前景”的酒业媒体人,看到红寺堡这6年来的发展成绩,深感欣慰,看到其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深感其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那就是如何在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塑造中国葡萄酒产区的个性特点与竞争优势。
世界上著名的葡萄酒多会把产区作为其品牌、产品宣传的要点,而产区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其在葡萄酒世界中的血统谱系和品质段位。那么葡萄酒产区的本质是什么?构成产区特色与优势的要素是什么?换言之,世界著名的葡萄酒产区究竟为什么著名?笔者认为,国内致力于打造产区优势的葡萄酒从业者应当透过现象看本质,眼光盯在产区的长远发展,但着手应在致力于打造产区要素的基础性工作。
闻名世界的葡萄酒产区波尔多,是法国的一个省,其酿酒葡萄种植面积为10万公顷(计150万亩),年产葡萄酒8亿瓶,是全球最大的葡萄酒产区。今天的波尔多,有世界顶级的葡萄酒酒庄,但产区主要是有不计其数的代代家传的小酒庄组成。而他们彼此联合组成产区,颇似农业合作社的形式。而实际上,在产区统一管理的前提下,产区内部分酒庄组成酒庄合作社的形式,这在世界各地的葡萄酒产区也是普遍存在的。这种合作社的作用就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消费者所感知的是酒庄以产区或合作社的形式抱团开展市场营销和产品推销,他们会系统地宣传他们产区的地理位置、风土特点、葡萄品种、种植方法、酿造技艺、陈储方式,由此来表述其产品的风格特点,以及形成风格特点的主要因素。从他们的表述语言中,我们会了解到他们其实是对于产区构成的基本要素进行过系统研究的,只是各个产区在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上各有不同罢了。而这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差异,也是形成产区等级千差万别的背后逻辑。产区作为酒庄合作社的基本形式,集中力量办大事,其中之一就是要在这科学性和严谨性的上夯实基础。
再以波尔多为例。波尔多主要种植5种酿酒葡萄,这取决于波尔多地区不同地理所形成的不同的风土小环境中,什么样的地块适合种植什么样的葡萄品种。而且他们还会严格管理酿酒葡萄的谱系,或是为了土地特点和葡萄品种的最佳组合,也或者为了保持葡萄品种的血统纯正,有些新的葡萄还会被列为“非法”品种。所以在波尔多产区内又有5个子产区,分别形成了各自的差异化特色和个性优势。这些体系和特色,不是与生俱来,其实是其在长期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性的探索和试错之后才形成的。
以史为鉴,中国葡萄酒产区竞争优势的打造,也应从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做起,研究每一块土地的特点,选育最适宜的品种,而不是市场上什么品种好卖就种植什么品种;规定最科学的种植方法,而不是照搬照抄所谓的先进经验;然后通过法令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形成强有力的监管体系。宁夏回族自治区在2012年通过的《自治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保护条例》做了初步的尝试,但随着产业发展的需要,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5月,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宁夏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该通知的发布,极大地鼓舞了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做大做强的信心。在该通知的鼓励之下,全国各地的葡萄酒主要产区也纷纷行动起来,以产区为单位抱团发展。
中国葡萄酒与西方葡萄酒主产国相比,发展时间短,基础较为薄弱,但一张蓝图绘到底,有规划上的优势,纷纷引进最先进的酿酒设备和酿酒人才,有技术上的后发优势;有14亿人的消费市场和5亿多的酒民这庞大的、幸福的新兴消费市场,在智能生活时代拥有数字营销的领先势能。而且,中国葡萄酒的核心产区多位于远离中心城市群的内陆城市,在“双循环”的国策下,葡萄酒作为当地实施精准扶贫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又有政策优先扶持的优势。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打造产区优势,需从基础做起、从细节做起,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才能形成产区葡萄酒过硬的品质优势和独特的风格特点,进而赢得市场;才能形成优势的酒庄产业集群,进而打造产区品牌形象;才能优中选优缔造明星酒庄,进而形成产区的酒庄雁阵。
但这一切的前提,在于基础是否真的夯实,否则再热闹的场景,也不过一时繁华、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