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最早的白酒出自湘西?
——沈从文《白河流域几个码头》
01
人类文明离不开酒

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可以把饮品文明高度概括为”六个瓶子“, 被美国作家汤姆•斯丹迪奇称为“上帝之饮”,或被称为“六个瓶子里的文明“。这六个瓶子包括啤酒、红酒、蒸馏酒、茶、咖啡和可口可乐。
酒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开启的分水岭。先人发现野生谷物生芽以后再用来煮粥时,会在几天后产生一些细小的气泡,吃的时候味道可口,且有些醉人,这是因为空气中的自然酵母与谷物中的糖分经发酵形成了酒精。
这就是最原始的酒。在不经意间被发现的酒,由此改变了世界和人类的命运。或者我们今天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这样认为:酒的发明促进了原始的农业革命。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发现,是目前人类找到的最早与酒有关的实物资料。距今约9000-7500年。其后,以农业灌溉为代表的农耕文明,推动了酿酒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由酒衍生出包括早期的商业和典当业等其他行业,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城市的雏形。
可以说,酒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推手。
此后,酒在形形色色的舞台上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无可替代。作为饮品只是其属性中最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更大功能则是体现在其广泛的涵盖性上,比如,政治角逐的手段、外交礼仪的方式、军事冲突的武器、宗教仪式的工具、哲学思想的源泉、连接友谊的桥梁, 也曾经是可以流通的货币、彰显富贵的珍物、引发战争的罪魁和快速致富的手段。
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用酒当作庆祝新生、纪念故人、促成合约、建立并巩固社会关系等一系列公共社会行为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就像艾青的那首诗所写的那样,酒“具有火的性格/水的外形”。
人们明白了制酒的原理数千年之后,才在偶然中意外地发现了蒸馏酒。对于其起源,各国都有不同的说法。英国人说是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古代居民凯尔特人在公元前发明的,中国人说始于汉唐,荷兰人说早于中世纪。
蒸馏技术从远古时代就有,包括中国在内。蒸馏技术最早用于炼金术,古埃及曾经在公元前3100年就蒸馏技术从复杂的香料中提取过香水,但是该技术与蒸馏酒没有任何关系。蒸馏酒正式见于记载的,是1313年,一位加泰隆(Catalan,分布于西班牙等国的人)的教授把蒸馏酒的工艺流程做了系统的记录。蒸馏酒最早的称呼为 “生命之水”,而并非饮品,其主要作用是用于战争中伤员的救治。
因为有了蒸馏技术,蒸馏酒很快风靡世界,法国的白兰地、苏格兰的威士忌、荷兰的杜松子、波兰的伏特加、成本低廉的朗姆酒等都先后问世。
作为蒸馏酒的另一个重要成员——中国白酒的出现,既不是传说中的汉唐,也不是更早的杜康,而是通过一场战争由中亚传入中原,时间上比欧洲的威士忌或者白兰地更早一些。蒸馏酒进入中国的准确时间是1259年,而这个时间距离带领欧洲“脱贫致富“的哥伦布出生,还有整整200年。
02
钓鱼城保卫战引出的中国白酒

在1259年以前,甚至在1259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所喝的酒并不是蒸馏酒,而都是度数不高的酿制酒,否则也就不会出现“李白斗酒诗百篇”、 “武松打虎三碗不过冈”这样的传奇故事了。
真正把蒸馏酒从中亚地区引入中国的,是蒙古人。
当时,花剌子模号称中亚第一强国。1218年,因贪图货物,其边界小城讹答剌的总督用极其残忍的手段屠杀了前来做生意的蒙古商队,此举引起了成吉思汗的暴怒,率领蒙古铁骑御驾亲征花剌子模。
1221年2月13日那个天寒地冻的早晨,蒙古人杀进布哈拉这座城市。在这次征讨中,蒙古人也屠戮了另一座中亚名城撒马尔罕。从这两座城市中,他们掳走了年轻的女人和会手艺的能工巧匠,其中就包括酿酒师。
蒸馏酒在中原地区正式亮相,则是1259年蒙古人对潼川府路合川钓鱼城所发起的另一场战争,史称“钓鱼城保卫战。”
钓鱼城,原名钓鱼山,位于今天重庆市合川区内,钓鱼城城门、城墙雄伟坚固,嘉陵江、涪江、渠江三面环绕,俨然兵家雄关。
1243年,蒙古大军相继攻陷成都等地,并向钓鱼城发动了进攻。1251年,成吉思汗之孙蒙哥继承汗位。雄心勃勃的蒙哥大汗,决心像其祖父一样建功立业。1258年,蒙哥大汗分兵三路伐宋。蒙哥亲率的一路军马于次年二月兵临钓鱼城,遭到守军顽强抵抗。蒙哥铁骑东征西讨,所向披靡,然而弹丸之地的钓鱼城竟然成了一块难啃的顽石。
为了稳定军心,增加斗志,蒙哥想起了从中亚抓回来的酿酒师。
蒙哥在这个时候想到了酒,毫无疑问是从战略角度出发,因为有酒能稳定军内浮躁的情绪,拉近将士之间的关系,提高士兵作战能力。然而,摆在中亚酿酒师面前一个最大的难题是,过去他们只善于使用葡萄等水果制酒,而川地又不具备这样的原料条件。酿酒师只能采用当地的粮食作为原料,经发酵后采用葡萄酒再蒸馏的方式,最终蒸馏出了高度数的粮食酒。
可惜的是,就在白酒被做出的七月,蒙哥被城上火炮击伤,后逝于温泉寺。这场战役一直持续了30年,直到1279年正月,钓鱼城守将、合州安抚使王立,以“不可屠城,保全百姓”为前置条件,与蒙元谈判终止抵抗,开城钓鱼城保卫战,是一场著名的防御战,南宋军兵的坚定顽强永留青史。
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很容易被人疏漏的细节——在钓鱼城宋蒙对抗的时间里,钓鱼城的宋人也跟蒙古制酒师学会了蒸馏粮食酒技术。当守将王立与蒙元谈判的同时,有不少人为躲避残暴的蒙古人从城里偷偷逃了出去,向附近的武陵山区腹地逃难。
而武陵山区腹地,就是湘西。
03
当酿酒师来到神秘的鬼方之城

湘西距离重庆确实不远,恰如沈从文先生所说,一个鸡鸣三省的地方。
高铁从重庆出发,只需两个多小时即可到达贵州的铜仁,然后转乘汽车经杭瑞高速仅一个小时的车程后,眼前呈现出一片豁然景象。
此地历史上被称为“鬼方之域”。在湘西,鬼神是最强大力量的象征,也是最高价值标准的代表,人们常常将现实生活中无法超越和难以实现的事物寄托于鬼神之力,进而创造了灿烂的巫傩文化和祭祀文化,代代相传。
在这种文化中,酒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湘西人以酒祭祀先祖,以酒与鬼神对话,以酒舒展天性,在饮酒中达到与鬼神同娱同乐的自由精神境界。这种根植于少数民族民间活动中的酒文化现象,融合了湘西人敬畏自然、洒脱自由的精神特质,一直影响至今。
通灵之地必出名士,恰迎合了古人“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之说, 因而屈原、熊希龄、袁吉六、田兴恕、沈从文、黄永玉等等如雷贯耳的大名,由湘西走出,浩若长天。
以今天的地理知识来看,湘西地区还跨越着北纬30°这条线。而北纬30°是极富神秘色彩的地带。
在这一纬度上,既有许多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又存在着许多令人难解的神秘现象。这里既是地球山脉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所在地,同时又是海底最深处——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的藏身之所,世界最著名的几大河流,如埃及的尼罗河、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中国的长江、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均是在这一纬度线入海。
更神奇的是,在这条纬线上,又是世界上许多自然及文明之谜所在地。比如, 恰好建在地球陆块中心的古埃及金字塔群,以及令人难解的狮身人面像之谜,死海,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传说中的大西洲沉没处,令人谈之色变的“百慕大三角区“,叹为观止的远古玛雅文明遗址, 等等。
而围绕北纬30°附近,几千年来诞生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包括四大文明古国和印度教、佛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形成,出现了诸多文化先贤,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的孔子和老子、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古以色列的先知,这些一直影响到今天的文明都集中在这个纬度带的周围。
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一直被称为人类文明的发源之地之一,距今大约一万年前的啤酒和八千年前的红酒在这一带相继出现,从此人类开始踏上探索饮料味道之路。而距离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万里之遥、处在同一纬度上的古老中国,同样也有美酒。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北纬30° •中国行》所列出北纬30°附近的好酒,其中就有湘西名酒“酒鬼酒”。
来源:国酒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