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4 17:42:30 来源: 网易酒香
举报
才过立春,又迎小年。工作的忙碌也未能冲散节日将近的喜庆祥和。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小年日期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地区小年日期是除夕。地域广大,风俗各异,然而最大的相同在于,无论大江南北,人们普遍将“小年”,视为过年的开始。如果说春节是中国人的狂欢节,小年则是狂欢前夜的兴奋与忙碌。记得儿时,每到小年,各家各户的炮竹声就响起,就知道春节来了。如今依旧是过年,但是年味好像淡了许多。其实节日没变,变得是我们对待节日的态度。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那时,祭灶日的地位仅次于中秋节,在外做官、经商或读书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赶回家团圆,吃自家做的祭灶糖果,以求灶神祈福、来年全家平安。小年的习俗有同有异,在吃什么这方面,南北方差异巨大。北方常常要吃饺子,吃火烧,而南方会吃年糕和汤圆。除了南北方,地区之间也会存在一定的饮食差异。在苏北农村,人们会吃红豆和红糖馅料的”祭灶饼“,在辽宁葫芦岛乡下,小年最重要的活动则是”杀年猪“。而很多地方来说,”扫尘“和”祭灶“是小年最主要的活动。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尘)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了人们破旧立新的美好愿望。祭灶则是为灶王爷献上糖瓜、糕点,《敬灶全书·真君劝善文》说:“灶君乃东厨司命,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逢庚申日,上奏玉帝。”所以小年夜祭灶时还用糖瓜,以甜其口,多说好话,或粘住两唇,缄默不多言。“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我们中国人意中的神鬼,似乎比活人要老实些,所以对鬼神要用这样的强硬手段,而于活人却只好请吃饭。”——————鲁迅《送灶日漫笔》“祭灶”回顾过去一年的得失,“洒扫”清理家院的积尘,“忙年”期待新春的来临,“饮酒”共庆家人团聚。除了吃美食,小年自然要饮“小岁酒”。白居易《岁日家宴》诗:“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这里的“蓝尾酒”指的便是“小岁酒”(又叫屠苏酒)。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饮屠苏,岁旦辟疫气,不染瘟疫及伤寒。”春季万物复苏,自然也易感风寒疾病,孙思邈每至腊月,总要配制屠苏药分送乡亲邻居。所以从唐代起,元旦饮屠苏酒的风气盛行。跟饮一般酒不同,饮屠苏酒的习惯是“从少至长次第饮之”。白居易新年与友人聚会饮酒,座中以他年龄最小,他吟诗说:“岁酒先拈辞不得,被君推作少年人。”跟白居易比,晚唐诗人裴夷直元日饮酒就自觉主动得多:“自知年纪偏应少,先把屠苏不让春。”独特的饮酒习俗中端的是对长者长寿的一份美好祝愿,还包含着长幼有序的中华饮酒礼仪。时至今日,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我们已经不需要单纯靠饮酒来远离疾病,但是节日饮酒的习俗却保留了下来。我们习惯了在各种场合喝一杯,却逐渐忘记了那一杯酒背后包含的美好祝愿。物质越来越丰厚,我们的精神却越来越苍白。大城市的年轻人孤独又忙碌,经历了动荡的2020,人们极其渴望在2021度过一个年味满满的春节。我们开始怀念从小年开始对除夕的期待,怀念街坊邻里的和睦热闹,怀念糖瓜的甜饺子的鲜,也怀念醉人的美酒和喝醉的人。我们怀念的年味,是一种回不去的心境,是儿时数着日子等过年的欣喜,是暖和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热闹,是微醺的长辈聚在一处絮叨着峥嵘岁月,是倦鸟归巢无惧风雨的一份宁静。熙熙攘攘的人潮中,每个人都怀揣着重逢的期待,渴望着与亲人举杯,温酒下肚,暖热心肠。望各位易友合家团圆,良人在侧,鱼米满盈,美酒满杯。

本文来源:网易酒香
作者:酒香君
责任编辑:
任沁林_NBJS13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