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5 18:04:19 来源: 网易酒香
举报
新冠疫情升级,坊间或又将有关于酒与防疫、酒与养生的图文流传。虽然其观点可以从经典文献中找来出处,但其是否真的科学,酒香君认为必须从酒与人类文明进步关系的全局来辩证地看。
不得不承认,酒性的彪悍,使得人类文明演进早期,过度依赖饮酒的现象普遍存在。诞生于波斯湾口的苏美尔文明,诞生于尼罗河中下游的古埃及文明,留存至今的史料中均有大量与酒有关的记载,而且史料明确记载他们不仅嗜酒如命,而且以饮酒为荣。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达和物质生活的丰饶,人类所酿的酒越来越多,滥饮逐渐成为矛盾尖锐的社会问题。有史学家把酗酒作为古文明消逝的原因之一,或许吧,但也有禁酒的古文明在历史中消逝者。古希腊的思想家们在反思历史的时候认为,酒固然可以叫人体验到超越日常的力量,并让人感受到自由与快乐,但物极必反,酗酒既伤身,又使欲望泛滥,人们必须有节制地饮酒。这些反思集中保留在柏拉图的《会饮》一书中,后来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又做了延展,把酒神精神和艺术创作紧紧连接在一起。而在华夏文明源起的过程中,酒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留存到今天的文字如“福”、“富”、“酋”等,在甲骨文中都和以酒祭祀直接有相关。古体的“醫”字,也说明早期酒也曾用于养生与疗病。到了殷商后期,也因为生产力的发达和物质生活的丰饶,殷商贵族开始染上酗酒的毛病,然后被西周所灭。西周初期也对殷商贵族酗酒的历史教训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周公旦颁布《酒诰》,提出“德将无醉”的观点,继而又规定了《燕礼》、《乡饮酒礼》、《乡饮射礼》等一系列规范饮酒行为的礼仪规范,将饮酒框定在了“不及乱”的秩序之下。因为把酒限定在礼仪文明的阀内,所以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阳气、快乐、和谐的元素,甚至还有一股浩然的英雄气。这些在我们的日常酒礼、历史典籍和诗词歌赋中无所不在,本文不做赘述。而把酒与养生与疗病相关联,也被写进了礼仪制度中。在《周礼·天官》中有医师,也有酒正,酒正管酒的政令,医师管医的政令,他们彼此分工协作。唐代大儒贾公彦在为《周礼》作疏时分析认为,“医治既毕,须酒食养身”。《周礼》、《仪礼》和《礼记》中有大量以酒食养身的记载,并对后世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当然中国对酒与疗病之关系的认知,在“醫”字上体现得更为直接。“醫”字由“医”、“殳”和“酉”三部分组成,大致意思是医生以酒为引,用锥形工具治疗疾病。而古代医书经典也记载,轻微的疾病,通过扎针治疗,即针砭,稍重的疾病用药,而较重的疾病则需要以酒为引,但主要靠酒来兴发药力。后来,“酒行药势”越来越流行。在《汉书·食货志》中就记载说,王莽为推行他的新政,就提出那句“酒是百药之长”的经典口号。但这是野心政治家的话,不能代表专业医者的声音,在当时也不为酿酒业者所认同。而使人们对酒和医学关系认知发生变化,是从东汉末年以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东汉时期到南北朝,中国瘟疫频发。所谓时势造英雄,这也是名医辈出的时代。张仲景、华佗先后诞生于东汉中晚期。相传屠苏酒为华佗发明,其目的就是为了抗击瘟疫。而这屠苏酒,就是去年初网上盛传“一人饮酒,全家无疫”的出处。但是,中医专家们对此并不认可,而事实上,一些医学典籍也存在无限夸大屠苏酒功效的现象。倘若屠苏酒真的有用,中国历史上那么多次造成人口大量死亡的瘟疫就不会发生,而遭遇瘟疫的那些战争也不会因此而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从南北朝时期的诸多典籍分析,当时已经人们对酒与医学、酒与养生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地讨论和分析。这样的讨论一直延续到当前,依然没有结论,正反双方虽然各执一词,但事要两面看、饮酒要适量,却是大家所公认的。进入现代文明以来,传统的医学养生理论受到了现代科学理念的冲击,人们也在重新认知酒与养生的关系。同时也有大量医学研究者在通过先进科研技术对饮酒与健康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也有大量相关的医学著作或学术论文发表,为我们科学认知酒与养生关系提供了更为全面的视角和更为先进的方法。从目前的成果看,饮酒与健康二者之关系,尚且不能定论为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所以,我们对酒与养生关系的认知和判断,应当持以“中和”的态度,既不可误读,也不可夸大。

本文来源:网易酒香
作者:程万松
责任编辑:
任沁林_NBJS13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