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多次经验都说明,拥有交通优势便拥有发展优势,失去交通优势也就失去发展优势。
从白酒产量来看,江西在全国的排名远在十名之外。从消费量来说,江西目前约100亿的市场规模,对比河南、山东等白酒消费大省,也不算突出。
单看江西四周,相邻的安徽、湖南、湖北、浙江、福建、广东六省,或为白酒产量大省,或为白酒销量大省,或有国家名酒加持,而江西无论是从哪个角度,似乎都不算是一个存在感很强的省份。
然而,根据今日头条发布的《2019白酒行业白皮书》显示,江西的白酒偏好度竟然位列全国第一。
更特别的是,看似默默无闻的江西,却是众多全国名酒曾长期攻占不下的一块“硬骨头”,甚至一度在市场上流传着“一年喝倒一个外地品牌”的说法。
即便是近几年外省品牌在强攻之下,逐渐分割了一部分市场份额,在专业人士眼中,江西地产品牌依然“有着短期内难以被撼动的地位”。
为什么在江西市场会出现这种独特的现象?在本地品牌的强势背后,支撑它们的根基究竟什么?
刘涛是一名资深酒业咨询师,对他来说,每日奔波在路上已是常态,他对市场的了解也来源于此。
2010年至2012年,他曾因工作需要常驻江西。在他的印象中,当时整个江西几乎都是本地酒的天下。
“四特高峰时期曾做到50多亿,其中省内35亿,那时候整个江西的容量应该在70亿。”
彼时的江西,除了四特一家独大,坐拥半壁江山,章贡、堆花等地产品牌也在各自的大本营割据一方。而外地品牌中,除了茅台、五粮液这样的特殊消费外,其他品牌大多难有作为,包括白云边、稻花香等都曾在这里折戟。
之后刘涛曾暂别江西,等他2018年再回来,发现这里的市场氛围与当年相比已有很大不同。
在刘涛看来,这些变化首先是因为“三公消费”受限之后,一二线名酒加大了对区域市场的强攻力度,而关键因素则是江西的消费水平在近几年逐步升级。
“原先一二线名酒在江西虽然也有布局,但江西的消费并没有达到那个高度。”刘涛说,当时商务宴请的主流消费基本是在100-200元,如今则明显提升到400元以上,而这个价位正是外地名酒重点布局的市场。
不过,尽管如此,本地品牌在江西依然有着不可被小视的影响力。
目前在江西约100亿的白酒消费量中,地产品牌大约占55%-60%。其中,80-300元的主流消费带,被本地品牌牢牢占据,形成了以四特为龙头,堆花、李渡、章贡等品牌各自占地为王的竞争格局。
而在400元以上价位,尽管一二线名酒来势汹汹,但地产的四特15年依然最受本地人欢迎,李渡高粱1955凭借独特的产品力和市场模式,表现也不俗,而章贡在被海银系收购后,也开始发力这一价位。
即便是正在“失守”的低端市场,也不排除本地品牌产品结构调整的因素。比如四特就大量放弃了50元以下利润微薄的产品。
由此不免让人好奇,在一二线名酒全国攻城略地的大势之下,看起来并无太多优势的江西,为何会成为一个“特例”?
为了找寻答案,我们查阅了诸多关于此类现象的分析,但大多仍是侧重于行业解读,于是我们将关注点投向了江西这片水土,试图从更深的层面去理解江西。
2011年,在江西南昌发现的西汉海昏侯刘贺墓,揭开了江西历史上的一段往事。“海昏”即为西汉初年所设豫章郡下辖的18个县之一,江西也是从西汉开始有了明确的行政区划。
“江西”之名,则源于唐开元21年(733年),当时全国被划分为15道,江西境内大部分地区属于江南西道,简称为江西。因古时在地理上以西为右,又名“江右”。
从地形上看,江西的东、南、西三面依次被怀玉山、武夷山、大庾岭、罗霄山、九岭山等山脉环绕,北部则为鄱阳湖平原,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
公元610年,隋炀帝修建京杭大运河,将我国南北贯通,运河便成为当时南北沟通的大动脉。而江西境内的诸多水系,特别是天然南北流向的赣江,让江西有如神助,成为闽、粤、桂、湘等省区通达运河的要道和物资运输的重要集散地。
首先看人口,在唐天宝元年(742年),江西的户、口分别为24万余户、163万余口,占全国总数的2.76%和3.2%。
而到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江西的户、口已分别达到226万余户、495万余口,均占全国的17%以上,位居全国第一。
再看经济,除上文谈到江西的粮米占朝廷漕运粮食大宗之外,江西也是当时的产茶大省。北宋江南15个重点产茶州、县,就有10个分布在江西。南宋时江西茶叶居全国第一,达463万余斤。
酒自然也少不了。宋代江西造酒多为私酿,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酒。如洪州、饶州、吉州、袁州等,其中袁州的酒还成为地方贡品。
人口和经济的繁荣,也促使了人文的兴盛。朱熹、欧阳修、文天祥、王安石,黄庭坚、晏殊等,都是这一时期从江西走出来的文学大家。
据统计,宋代江西籍宰相有15人(另有说法是16人),仅低于浙江、河南、福建三省。江西出进士5753人,仅低于浙江和福建两省,位居全国第三位。
这一时期的江西,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可谓光彩夺目。这是江西历史上的主角时代,也是至今刻画在无数江西人心目中的精神底色。
命运的转折有时会带着几分蛮横无理。
历史上多次经验都说明,拥有交通优势便拥有发展优势,失去交通优势也就失去发展优势。
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只在广州开放了一个通商口岸,商品货物若想北上,取道江西最为便捷。而在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被迫增设了上海、宁波、厦门、福州4个口岸,广州不再是唯一的商贸选择,昔日车水马龙的赣江-大庾岭商道也渐渐失去了主角光环。
随后太平天国的战火又蔓延到江西。在清政府派出镇压的湘军和太平军的长期拉锯战中,饶是曾经富甲一方,也抵不住这样的消耗与破坏。经过这次兵戎灾祸,江西的人口和经济元气大伤。
20世纪之初,京广铁路京汉段和粤汉段的相继通车,让水运优势大幅受挫的江西,又一次在铁路工业的浪潮中失势。
铁路的兴起和对水运交通方式的替代,让江西彻底走向了衰落。
新中国成立之后,江西和全国各地一样,开始了对经济的复兴发展。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江西的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全国水平。
甚至在进入改革开放后,这种状况也并没有得到多少改善,而同期其他各省却在飞速发展。由此,在时代的浪潮下,江西渐渐走到边缘,昔日的繁华也如同一场大梦,被封锁在历史的记忆中。
同时,江西三面环山的地形,和山地、丘陵居多的地势,也使得江西境内交通不便,与外界的交往也受到限制,久而久之,在江西便形成了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山区意识”。
由此,在纵观整个江西上千年的兴衰沉浮后,我们想要寻找的答案似乎也逐渐清晰。
再回到当前江西白酒的现状来看,之所以本地品牌如此强势,其实原因就在于这片水土之中。
四特、章贡、堆花、李渡等地产品牌代表,均是以大米为主要原料,“米制型”白酒在当地可谓深入人心,这对外来品牌构成了一道天然的市场壁垒。
江西人对于地产酒较高的认同度,一方面可能是源于历史上江西曾有过的繁华,同时也与江西三面环山、内部多山地和丘陵的地形有关。
尽管从大范围来看,江西地处江南腹地,是中部地区最靠近东部发达地区的省份,又是唯一与长三角、闽三角、珠三角接壤的省份,区位优势明显。
但从江西内部来看,江西的地形其实具有很强的封闭性,每一个区域的发展相对独立,习惯于自给自足,本土观念较强,由此形成了江西“割据型”的白酒市场格局。
在刘涛看来,未来两三年江西白酒的市场规模,有可能从目前的100亿增长至130亿,其中最大的增长空间是在300-600元的次高端价位。这恰恰是本地品牌相对薄弱的市场,除四特15年外,其他地产酒很少涉足。
不过他也认为,本地品牌依然有机会。
李渡近年来的成长就是一个典型,“说明当地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认知,包括品牌力,是能够支撑更高价位的。只不过是如何做好产品结构升级,不要急功近利。”
在2014年以前,李渡的主打产品还只是一款零售价不到10块钱的光瓶酒。随着近几年对元代窖池遗址文化的挖掘和体验式营销,如今的李渡高粱1955甚至卖到了将近千元的价格。
而在江西这片曾繁盛一时、人杰地灵的土地上,还有多少好故事正在等待被发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