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的酿造是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
利用粮谷分解代谢的过程,
也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
白酒酿造的主要微生物:
酵母菌、霉菌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
随着气候的变化菌种的种类及数量在不断变化。
由于酿酒微生物捕捉的偶然性
及环境微生物种类、数量的多样性、不确定性
及代谢产物的丰富复杂性,
使得白酒带有当时、当地的环境特征及地域特征。
“寻常”的曲
不论是宛若朱砂的红曲,还是图片左侧雪白的丸状小曲,都被人们称为酒药。到了冬日,人们会从街头巷尾买来,制作可口的米酒。而这又正是它的不寻常之处,神奇的酒药,是千余年前中国人独特的发现,使普通百姓在家酿酒变得简单。
现代制作酒曲,会先通过高温蒸煮杀灭谷物中的杂菌,然后将特定的霉菌移植上去,再进行干燥加工。
自然气候因素:地温、气温,光照
对白酒酿造的能量状态造成影响;
水是物质的载体,
自然环境中的水则对酿酒的物质传递造成影响,
发酵体系内部物质传递主要是以水为介质进行的。
火山口湖:大气降水落到地面上,绝大部分慢慢渗透进黏土继而再进入玄武岩中,水在地下不断渗透、过滤、运移,当然还含有锶、锂、钒等其他一些珍贵的微量元素。
长白山矿泉水:
在温度为-20℃的冷库中,我们通过显微镜观察、拍摄了长白山矿泉水的冻结过程。实验重复了多次,长白山的矿泉水冰晶呈现出羽毛状或圣诞树形态。
分析其典型产区的气候特点。
月平均降水量
降水的多少对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
不仅影响环境的湿度、植被,
还影响环境中微生物的组成和结构。
从降水量来看,
中国白酒三大香型典型产区的降水量
均主要集中在5—9月。
而降水量的大小按香型则有所区别,
6-9月份,
浓香型白酒典型产区的降水量最高,
其他时间酱香型白酒产区降水量最高;
清香型白酒典型产区的降水
量整年都低于浓香型白酒和酱香型白酒。
水文部门通常说的小雨是指日降雨量在10毫米以下,中雨日降雨量为10~24.9毫米,大雨降雨量为25~49.9毫米。
整体上,
清香型白酒的降水天数
明显低于浓香型白酒和酱香型白酒。
月平均蒸发量
蒸发和降水是两个相反的过程,
对环境中水的含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
整体上,
浓香型白酒和酱香型白酒典型产区相对湿润,
而清香型白酒典型产区相对比较干旱。
月平均水气压
水气压是指空气中水汽的分压强。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空气中水分的含量。
月平均水气压的变化情况
与平均气温变化情况比较接近,
呈现抛物线的变化趋势。
说明水气压的大小与蒸发的快慢有密切关系,
而蒸发的快慢在水分供应一定的条件下,
主要受温度控制。
各典型产区月平均水气压由低到高的顺序
依次为清香型白酒、酱香型白酒和浓香型白酒。
月平均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的高低直接反映水分的蒸发速率,
相对湿度越高水分蒸发速率越低。
而水分蒸发速率的高低
对制曲过程和发酵过程中
窖泥的养护具有重要的影响。
浓香型和酱香型白酒典型产区的
月平均相对湿度较高,
整年维持在75 %以上,且比较平稳。
而清香型白酒典型产区的
相对湿度较低,且各月变化较大 。
风可以加速
物质和能量传递、促进微生物的传播。
中国三大香型白酒典型产区的平均风速均较小,
酱香型和浓香型典型产区
各月平均风速均在1.5 m/s 以下,
清香型典型产区月平均风速
虽明显高于浓香型和清香型,
最高值也在3 m/s 以下;
按照国家气象局风力等级划分,
分别属于软风和轻风。
清香型典型产区的大风日数
明显高于浓香型和酱香型典型产区。
不过,
中国三大香型白酒典型产区的大风日数均不多。
月平均气压
浓香型白酒典型产区的平均气压
明显高于清香型和酱香型白酒典型产区,
而清香型和酱香型白酒典型产区的气压则较为接近。
各月平均气压由高到低的顺序
依次浓香型、清香型、酱香型。
各香型典型产区各月平均气压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均在5—8月出现一个小低谷,其他月份相对平稳。
整体来看,
清香型白酒典型产区地温、气温相对较低,
且变化幅度较大,
空气相对干燥,光照充足。
而浓香型和酱香型典型产区,
地温、气温明显高于清香型白酒产区,
且空气相对湿润,光照较少。
清香型白酒典型产区的自然气候条件
与浓香型白酒和酱香型白酒典型产区的
自然气候条件有较明显的差别,
而浓香型白酒和酱香型白酒典型产区的
自然气候条件则较为接近。
单个气候因素不是孤立的,
不同气候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