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为啥是“百药之首”,快看看!

2020-06-15 16:39:25 来源: 网易酒香 举报
0

酒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不仅浸透着祖先的智慧,还有一定的治病、养生、保健和防病的作用。酒与中医有哪些渊源呢?

中医理论认为,酒性温热,味甘、辛、苦,归心、肝、胃、肺经,功效舒筋活络,止痛散寒,温通经脉,引行药势,用于风寒湿痹,筋脉痉挛,且有导引其他药物抵达病所之功。

01

酒与医

“医”字的繁体是“醫”,是一个象形字,下边的“酉”表示古代盛酒的坛子。赵荣光先生的著作《中华酒文化》中对酒与醫的关系有所详述。书中提到,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解释“酒”和“醫”云:“酒,从水从酉。醫,治病工也……得酒而使。从酉……酒所(yǐ)治病也。”醫字从酉,说明在古代酒和醫有不解之缘。《周礼》中记载:“浆人,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凉、醫、酏,入于酒府。”早在几千年前的周朝,以周天子为代表的贵族阶级就把味道醇厚的“醫”来做为日常保健的饮料了。《黄帝内经》中就专门记述了酒的药理与医疗功效,如鸡矢醴,相当于现代的虎骨木瓜酒,把药物浸入酒内,经过一定时间,或隔汤煎煮、滤去渣,取液服,以治疗风寒湿痹痛。
酒是谁发明的呢?据《中国文化史概要》介绍,《吕氏春秋》《战国策》等先秦典籍记载是夏禹时代司掌造酒的女官员——仪狄发明的酒。而酒的雏形则是“醴”。“醴”是一种糯米经发酵而成的醪糟儿,醪糟儿洁白细腻、稠状的糟糊可当主食,而上面清亮醇香的汁液,性绵柔,味酸甜,适量饮用还可通血脉,御寒气,行药势。在中国古代不管是社稷还是家族,凡是重大的祭祀活动都要有祭酒的仪式,源于此古代的酒甚至被认为是一种医治百病的神灵之药。这大概是“酒为百药之长”的缘由了吧。

02

喝酒的讲究

《寿亲养老新书》中说:“水陆之物为饮食者不管千百品,其五气,五味,冷热,补泻之性亦皆禀于阴阳五行,与药无殊,人若知其食性,调而用之,则倍胜于药也,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饮食。”
清朝陈士铎撰写的《本草新编》其中论酒说:“少饮有节,养脾扶肝,驻颜色,荣肌肤,通血脉,厚肠胃……此酒之功也。”洗练的语言把酒的药用功效概括得一清二楚,同时也强调了饮酒要有节度。
“少饮有节”是说,每天适量喝一点酒,对脾胃是有补益的,因为酒可以通血脉,厚肠胃,御风寒。在民间认为喝酒还可以消愁,因为酒的功效有疏通和宣散的作用,当情志忧愁时便可借用酒的药效来宣畅情志,但要适可而止,过量就会造成借酒消愁愁更愁了。
《养生要集》中说:“酒者,能益人,亦能损人。节其分剂而饮之,宣和百脉,消邪却冷也。若升量转久,饮之失度,体气合弱,精神侵昏。宜慎,无失节度。”
至于饮酒的禁忌古人有以下忠告,《本草拾遗》:“米酒不可合乳饮之,令人气结。”“凡酒忌诸甜物。”《本草纲目》:“酒,畏枳椇、葛花、赤豆花、绿豆粉者,寒胜热也……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盐、冷水、绿豆粉解其毒。”以上为古人经验,仅为参酌。
就酒的养生意义而言,根据我国民俗和饮食习惯在冬季养生中可以适当喝一点白酒,饮酒前最好把酒温热后再喝。

03

酒与药的功效

一大功效:酒行药势
酒素有“百药之长”之称,能帮助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纯粮酒是一种很好的有机溶剂,古人用酒浸泡药材,以制成药酒。现代医学中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常用的方法就是乙醇萃取法。
二大功效:酒通血脉
这一点不仅中医认可,西医也是赞同的。如今专业的心血管科医生也会建议患者适量喝一些酒,以改善心脏供血。现代研究发现,少量饮酒可以提高人体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的含量,并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的含量。
由此,研究者得出,少量饮酒能降低因脂肪沉积引起血管硬化、阻塞的机会这一结论,这也为酒能治疗心脏病提供了一个佐证。在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就用酒来治疗心脏病,其著名的“瓜蒌薤白白酒汤”流传至今,仍被医家认为是治疗心胸疼痛、血脉不通的经典药方。
三大功效:酒散湿气
酒性热,藏医认为“湿为阴邪,非温不化”,因而酒有“散湿气”的功效。很多药酒都有抗风湿的作用,对于风湿痹痛、关节炎、肌肉劳损等都有一定的效果。对于阳虚或是风湿关节疼痛的患者,适当喝一些药,确实能起到强身健体、祛风通络的作用。和煎煮中药相比,酒有易于存储、服用方便等优点。
四大功效:祛风下气
酒对消化系统有很好的作用。人们进食肉类比较多时,常会搭配一些开胃酒,因为酒能促进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有助于人体消化吸收。酒有鼓动阳气的作用,它可以改善六腑气机,消除积滞。
五大功效:舒肝理气
古今中外,郁闷、情绪不佳的人,都喜欢叫上一帮朋友喝酒,而不是喝茶或喝果汁。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酒入肝经,它有舒畅肝气的作用。因此,对于肝气郁结、郁郁寡欢的人来说,喝点酒不仅可以令肝气调达、心情舒畅,还能帮他们强心提神,消除疲劳。

田静 本文来源:网易酒香 责任编辑:田静_NBJS11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