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深处藏酒香:当文学名家遇见汾酒

2019-07-19 15:18:37 来源: 网易酒香 举报
0

7月16日下午,刚刚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完“纪念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成立70周年座谈会”的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有着“中国短篇小说之王”称号的北京市作协副主席刘庆邦先生,在火车上与同样参会归来的山西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杜学文相遇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地:山西汾阳杏花村

风尘仆仆前来参加“第二届中国白酒溯源——文学名家访汾酒”采风活动的还有鲁奖得主、著名诗人王久辛,鲁奖得主、原河南省文学院院长郑彦英,鲁奖得主、《小说选刊》副主编王干以及《中华读书报》主编助理、评论家舒晋瑜,山西省作协副主席、《山西文学》主编鲁顺民,山西省作协副主席、《黄河》主编黄风等十余位全国著名作家。两天多的时间里,他们深入酿酒车间一线,寻访汾酒老作坊遗址,与工人师傅和“汾三代”们亲切交谈,亲身体验博大精深的晋商文化和汾酒文化。

图为参访汾酒集团一行的文学名家、鲁奖得主

“习近平总书记在祝贺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成立70周年致信中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我们这次来杏花村汾酒采风,就是要看看山西最近几年来发生的变化,同时深刻感受一下汾酒的精气神”,活动的组织者、青年作家李昌鹏说。

从杜牧、傅山到巴金、王蒙、乔羽,多少文人墨客曾经踏上杏花村这片热土,书写了多姿多彩的汾酒故事。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文人作家们为杏花村汾酒专门创作的诗词文章,就不下八千多篇,字画三万多幅,杏花村由此也被誉为文人的“精神家园”。从去年开始,汾酒集团分批邀请文学名家走进汾酒,这既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一步,更为优秀作家记录人文风采、讴歌时代风貌,提供了文学交流和思想碰撞的绝佳平台。

一杯酒,一首诗,就是文学的精华

在苏州的园林别院中,在古籍古典中,又或者是无意看到的书卷中,都能找到关于汾酒的记载。“汾酒是中国白酒的酒魂,中国白酒的根在汾酒,中国白酒的初心便是汾酒。”王干说道。

王干,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评论家、作家、书法家,现任《小说选刊》副主编,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教授。

“小时候读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使我对酒向往不已。梦想就是长大以后要么去酒厂当个工人,要么当一名作家。这次采风,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汾酒对文学是厚爱的,而文学对汾酒是有情怀的。这是汾酒和文化不谋而合的共通点。

正如王干先生所言,他的初心,便是汾酒与文学。

图为气势恢宏的中国汾酒城

杏花村最美,汾酒最香

可以唤起乡愁的,不是熟悉的画面,不是儿时的老照片,而是一杯温着的、发散着热气的汾酒。

年近七十的刘庆邦先生,把来汾酒厂作为几十年来的梦想。他满怀深情地讲到,“儿时喝的酒,只觉得辣,但是那种印象特别深。我去过的酒厂很多,喝过的各种香型的酒也很多,但是我最爱汾酒,最爱清香。”“自1958年第一次喝酒到现在,只要有汾酒,我绝不喝别的酒。”

刘庆邦,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和老舍文学奖双料得主,迄今共创作长篇小说10部、中短篇小说300多篇,被文学界誉为“中国短篇小说之王”。文化的特别,工艺的特别,香味的特别,深深地感染了这位执着的老人。他将本次汾酒之行,比为“如愿以偿”,更将汾酒比为中国人的乡愁。

一杯汾清,唤起乡愁;杏花村最美,汾酒最香。那一坛老白汾是无数中国人的乡愁,一杯就能唤起儿时的回忆。

汾酒的变化,可以用“天翻地覆”来表述

王久辛,首届鲁迅文学奖得主,著名军旅诗人。1990年,他的500行长诗《狂雪》在《人民文学》发表后,好评如潮,一时间“洛阳纸贵”。今天,21米长的紫铜《狂雪》诗碑傲然屹立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

这次来到汾酒,他用一句“天翻地覆”感慨了汾酒近年来的巨大变化。在“新”的场景,寻到“旧”的感觉,不仅是岁月在时间节点上的交叉,更是旧意与现实的碰撞。

他笑称,汾酒就是我国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指标之一,如果家家户户饭桌上都摆着汾酒,那么说明这个家庭是殷实的,是幸福的。汾酒的发展速度、产业规模、历史文化,真真切切地体现了中国气派、大国气象。

“我去过很多酒厂,汾酒才是中国白酒的根和魂”,采风活动的两天时间里,他反复感慨着这句话。

唯有饮者留其名

“杏花村一直在我的期望中,有杏花、有雨、有牧童,那种场景很美,很让人感动。”

郑彦英,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得主,原河南省作协副主席、文学院院长,诗词书画无一不精,30余部著作获省级以上文学奖和全国社科人文科学优秀成果奖。

他说,一杯六十六度的汾酒下肚,浑身清爽,干、纯、烈。“千年汾酒”这个名字不是可以随便叫的,但是在汾酒这里,实至名归,这是一个真正的金贵的名字,让人有幸福感,有美感。20年前,郑彦英先生还在担任《三门峡日报》社社长,千禧年的晚上十点刚过,正在当地参加活动的著名作家陈忠实提出要喝酒,他当即拿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两瓶老白汾酒,宾主无不尽兴。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他充满深情地说,山西毗邻河南,都是文化大省,希望今后能够跟汾酒像亲戚一样,常交流,多走动。

现代文明与工匠精神的碰撞

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青年作家杨遥已经不下十次到过汾酒了,但每次他都有不同的感受,“汾酒所呈现的性格,和山西人的性格特别像,内敛、厚重、不张扬”。来自北京的青年作家刘飞则对用汾酒调制的鸡尾酒特别感兴趣,“我是第一次品尝用中国白酒调出来的鸡尾酒,而且这么好喝,出乎意料,年轻人一定喜欢”。《作家文摘》编辑、青年作家王晓君回忆起儿时陪父亲喝酒的故事,“当年在我们老家那边,汾酒是最好的酒,大家给长辈送礼,就看谁能买到汾酒”,令在场的各位作家会心一笑。陈武既是一名资深出版人,也是著作颇丰的青年作家,来杏花村之前,他正在北戴河中国作家之家开会,临走的前一天晚上,陈武请朋友们喝汾酒,并且告诉大家,我明天就要去汾酒厂了!“他们个个羡慕的不得了”,陈武笑着说。

“对于酒,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那么酒给他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无论怎样去探寻,酒与文学本就是一回事,作酒便是作文”,汾酒集团董事会秘书长张琰光说。

图为汾酒老作坊博物馆

中国白酒溯源之旅,就是追寻中国白酒的源头。那就跟着汾酒的脚步,从现代化的中国汾酒城和亚洲最大的白酒自动化成品包装线,到明清时期的汾酒酿造老作坊,到晚唐杜牧笔下的杏花村,经过北齐的宫廷御酒,经过两汉陶坛里的酒香,回到6000年前的仰韶时期,闻到了小口尖底瓮中飘出的中国谷物酒第一缕清香。也许,杏林深处藏着的,除了乡愁,除了牵挂,还有那一缕萦绕在我们生命中淡淡的酒香。

汾酒,给了我们所有的慰藉。

董雯玮 本文来源:网易酒香 责任编辑:董雯玮_NGZ10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