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具天时地利人和的好产业 ——甘肃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发展简介

2015-09-11 17:23:10 来源: 网易酒香 举报
0

河西走廊地区属温带干旱荒漠、半荒漠区,年降雨量在80毫米到200毫米之间,蒸发量大多超过2000毫米,是灌溉农业区,农业灌溉用水接近总用水量的90%。近几十年来,随着该地区人口的增加、耕地的拓展和全球气温的升高,农业用水量急剧增加,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祁连山雪线不断上升、荒漠化程度不断加剧,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威胁。因此,河西走廊发展的当务之急应该是着眼节水型社会建设和生态修复工作积极开展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葡萄酒产业作为高效节水生态型产业,在河西走廊大面积推广兼具天时地利人和,是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建设节水型社会和生态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最佳载体。

一、顺天应时,河西走廊发展葡萄酒产业的前景非常广阔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发展的实践证明,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只有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密切联系当地实际,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合理继承和利用文化传统,认真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发展定位,根据国际国内市场变化顺势而为、乘势而发,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一)河西走廊具有葡萄酒生产的悠久历史河西走廊是我国葡萄栽培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2400多年前的汉代就种植、加工葡萄。魏文帝曹丕曾做《凉州葡萄诏》,盛赞凉州葡萄“他乡之果,宁有匹之者”,凉州葡萄酒“甘于曲米,善醉而易醒”。唐朝诗人王翰脍炙人口的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清代武威学者张澍的“凉州美酒说葡萄,过客倾囊质宝刀,不愿封侯县斗印,聊拼一醉卧亭皋”,国民党时期政府监察院长于佑任的“山川不老英雄逝,环绕祁连几战场,莫道葡萄最甘美,冰天雪地软儿香”,都把葡萄和葡萄酒作为河西走廊的象征,由此可见该地区葡萄产业文化源远流长。

(二)河西走廊具有发展葡萄酒的产业基础。经过30年的发展,河西走廊葡萄产业已初具规模。目前,全省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已达30.27万亩,葡萄酒产能接近14万吨,年销售额达8.5亿元,初步形成了武威、张掖、嘉峪关三大产业基地,培育了莫高、紫轩、甘肃威龙、祁连、国风、皇台、敦煌莫高窟、敦煌阳光等葡萄酒重点生产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葡萄酒作为我省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已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三)河西走廊发展葡萄酒产业市场潜力巨大。近几年来我国葡萄酒消费量以每年超过15%以上的速度增长,远远高于亚洲8%和全球1%的同期增速,成为推动全球葡萄酒产业回暖的重要市场力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将更加注重饮食的健康、品味和文化,对葡萄酒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氛围将逐步形成。根据中国酒业协会预测,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高速度将一直持续到本世纪中叶,成为全球最活跃的葡萄酒市场,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四)河西走廊发展葡萄酒产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我国是一个白酒生产和消费大国,但白酒生产每年耗粮2000多万吨,与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相矛盾。为此,国家酒类产业政策体现在“四个转变”上,即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蒸馏酒向酿造酒转变,粮食酒向水果酒转变。2002年,国家经贸委提出:重点发展葡萄酒、水果酒,积极发展黄酒,稳步发展啤酒,控制白酒总量。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重点发展葡萄酒”的产业政策。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国家提出了重点发展葡萄酒、水果酒的产业导向,为我省发展葡萄酒产业奠定了政策基础。葡萄酒产业是朝阳产业,是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2014年8月20日,国家发改委第15号令发布的《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更是将优质酿酒葡萄种植与酿造列为甘肃新增鼓励类产业的首位。

十八大后,中央提出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必然会形成倾斜性的扶持政策、各界资本的投入、人才队伍的汇集等诸多利好因素,必将使地理位置处于经济带核心地区的河西走廊率先受惠,也为我省葡萄酒产业拓展利用域外资本、技术、人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

二、得天独厚,河西走廊发展葡萄酒产业的地理优势非常明显

甘肃河西走廊地处北纬36度到40度之间,具有生产葡萄尤其是酿造葡萄的最佳光、热、水、土资源组合状态。1999年参加全国第五届葡萄科学讨论大会的33名高级专家一致认为:以武威地区为代表的河西走廊,属我国酿造葡萄发展的最佳产区,是有机绿色食品理想的种植地区。2010年9月,美国、法国、澳大利亚、西班牙、意大利、智利和新西兰等7个国家11位从事葡萄酒育种、栽培、加工的专家,在对武威、张掖、嘉峪关、敦煌酿酒葡萄基地、葡萄酒厂进行考察后,也一致认为:甘肃河西走廊是生产高档葡萄酒的理想产区,是生产有机葡萄酒的最佳产区。所以有人这样形容:“在中国,如果是一枚理性的葡萄,由它来选择自己生长的地方,那么毫无疑问,首选是甘肃的河西走廊。”

光照:葡萄是长日照作物,对光的反映很敏感。河西走廊的日照时数在3000小时以上,高出法国波尔多1000多小时,比我国河北、山东等地高200多小时,葡萄穗大粒大,着色非常好,葡萄酒香气浓郁。

温度:葡萄是喜温作物,对热量要求很高。河西走廊的有效积温高(1500小时以上),昼夜温差大(15℃以上,高于波尔多6-9℃,高于河北、山东3-6℃),有利于糖分结晶和积累,糖酸比处于最佳状态(新疆由于成熟季节温度高,成熟过快,葡萄的含糖量过高,在葡萄酒的酿造过程中往往需要人工加酸;而宁夏等产区则相反往往需要降酸)。

降水:河西走廊的气候非常干燥,可抑制葡萄病虫害的发生,不需喷洒农药(世界其他葡萄产区降水量都在200毫米以上,病虫害易发生,需喷洒农药)。这一优势在全球独一无二。同时,依靠无污染的祁连山雪水和地下井水灌溉,进一步保证了葡萄品质。此外,干燥的气候为采摘后24小时内进行轧汁这一工艺要求提供了保障。

土地:河西走廊的葡萄产区都处在沙漠沿线的戈壁荒漠区,土壤为灰钙土、荒漠土、灰棕土和棕漠土,矿质元素(包括微量元素)非常丰富,且土壤结构疏松,空隙度大,有利于葡萄根系生长。同时,该地区可供开发种植的沙荒地和戈壁滩很多,为发展葡萄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

所以说,河西走廊是我国乃至全世界能生产高端有机葡萄酒的“绝版产地”之一。

三、政通人和,举全省之力推进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发展

在全面实施节水型社会建设和生态修复工程中,葡萄酒产业因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河西走廊地区的农民、企业和地方政府发展葡萄产业的愿望十分迫切,积极性很高。2010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将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确定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政府增税的新兴特色优势产业,省、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单位和企业形成合力,步入了加快发展的快车道。

(一)制定了发展规划。2010年4月,省政府制定下发了《甘肃省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提出了“两年实现突破、五年明显见效、十年形成规模”的战略目标,按照品种优良化、种植区域化、原料基地化、管理规范化、加工工业化、经营规模化、产品高端化、品质特色化、营销统一化的发展方向,着力推进全省葡萄酒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完善了组织机构。2010年,省政府和五个产区市相继成立了省、市葡萄酒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发改委,主要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葡萄酒产业规划,研究制定葡萄酒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协调解决葡萄酒产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2011年,由省商务厅作为发起人,成立了省葡萄酒产业协会,协会秘书处设在省酒类商品管理局,主要承担宣传调研、行业自律、产区品牌推广、人才培训、技术交流、“抱团”推介营销、消费市场培育及承办中国·河西走廊有机葡萄美酒节、省葡萄酒产业发展资金申报等工作;依托甘肃农业大学,组建了集酿酒葡萄培育、酿造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技术推广、人员培训为一体省葡萄酒技术研发中心;依托省质监局所属国家农副产品质检中心,组建了葡萄酒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负责定期对全省各葡萄酒生产企业的主要品种进行抽样检验,同时依据葡萄酒国家标准和我省制定的葡萄酒地方标准的内控指标,对全省葡萄酒品质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三)打造了宣传推广平台。一是举办了四届“中国•河西走廊有机葡萄美酒节”,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点的行业节会品牌。二是持续开展了36场次的“抱团走出去”推介营销活动,组织省内葡萄酒生产企业参加国内及香港展会、节会,并在长三角、珠三角、东南沿海和京津环渤海等地区中心城市进行“中国•河西走廊有机葡萄酒”专场推介会。三是创办了《河西走廊葡萄酒特刊》和“中国•河西走廊有机葡萄酒”门户网站。

(四)申报了地理标志保护。国家质检总局以2012年第111号公告宣布,自2012年8月1日起,对河西走廊葡萄酒实施地理标志保护,范围涉及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5个市及所属14个县市区116个乡镇和农林场,面积约100万亩。围绕河西走廊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申报,完成了《河西走廊酿酒葡萄栽培技术规程》、《河西走廊酿酒葡萄》、《河西走廊葡萄酒》三项标准的制定,《河西走廊酿酒葡萄栽培技术规程》、《河西走廊酿酒葡萄》两项标准已发布为甘肃省地方标准,从2012年1月1日起实施。同时,成立了“甘肃省酿酒葡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组织和协调河西走廊酿酒葡萄从品种选育、栽培技术、采摘分选到环境条件、产品品质等各个环节技术标准体系的深化、细化研究与制定,持续推进河西走廊酿酒葡萄基地的标准化建设。

(五)形成了产业集群。2012年10月,武威市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全国惟一“中国葡萄酒城”称号。借助这一金字招牌,武威市葡萄酒产业率先步入快车道,仅2013年、2014年两届葡萄酒节期间,招商引资总金额就达到100亿元,不仅引进紫轩、腾霖紫玉、石羊河、38度酒庄、久石红、美国月色美地等一批葡萄酒生产企业及夏博岚优质葡萄苗木繁育公司等相关产业链企业,而且投资建设莫高国际葡萄酒城,同时使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发展到23万亩(止2013年),占到全省基地面积的80%以上,形成了产业集群,撑起了我省葡萄酒产业发展的龙头和脊梁。

(六)加强了人才培养。一是由甘肃省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威龙葡萄酒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校企联办的形式,创建了甘肃威龙葡萄酒业专修学院,并启动了甘肃武威葡萄与葡萄酒工程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现已投入使用并发挥作用。二是甘肃农业大学设立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本科专业,并与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美国加州大学进行国际合作办学的新模式;同时利用自身的专业设施及人才资源,与相关企业和基地合作,对重点产区、企业的果农及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培训。三是向国家外专局申报“葡萄酒酿造技术”、“葡萄酒产区管理与营销”赴国外培训项目,组织省内葡萄酒产区政府、企业的近60名管理、技术骨干,完成了赴西班牙、法国、美国的4次培训。

(七)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酿酒葡萄种植面积2014年突破30万亩),比2009年的增长132.8%,已占到全国总面积约180万亩的15.2%;二是全省葡萄酒生产企业销售额2013年达到10.3亿元(2014年预计9亿元左右),比2009年的5.8亿元增长77.6%;三是葡萄酒生产企业纳税2013年达到1.4亿元(2014年预计1亿元左右),比2009年的0.69亿元增长102.9%。四是省内葡萄酒生产企业达到13户,苗木繁育、葡萄籽深加工等相关产业链企业达到4户,葡萄酒生产企业及相关产业链企业比2009年新增10户。五是省外市场销售额由2009年的不到1亿元,约占总销售额的17%,增长到2013年的约5亿元,占总销售额的50%,比2009年提高了约33%。六是葡萄酒出口实现零的突破,祁连冰酒成功打入日本市场,并在2014年9月与香港建立产销合作关系。

(八)确定了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省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葡萄酒产能达到30万吨,葡萄酒产量达到20万吨左右,销售额达到20亿元以上,葡萄酒出口量达到1万吨,葡萄酒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0亿元,在全国的市场份额提高到20%左右。建设完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中国葡萄酒城,建成集葡萄酒文化展示、科研开发、休闲娱乐、生态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特色酒庄、酒堡、酒窖30个,创建5个葡萄酒中国驰名商标;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质量控制监测体系、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营销网络体系,形成完善的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

结语:葡萄酒产业作为高效节水生态型产业在甘肃河西走廊较其他传统农作物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当地优越的土地光热资源组合在发展葡萄产业方面较我国其他地区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特别是它承接2400多年葡萄种植、酿造的浓郁文化传统,享有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丰硕成果,受益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面临生态治理的重大机遇,可谓兼具天时地利人和,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诚挚邀请国内外有识之士,在充满历史魅力的河西走廊,投资建设葡萄酒庄,共同为中国葡萄酒的崛起而努力!

兼具天时地利人和的好产业

——甘肃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发展简介

河西走廊地区属温带干旱荒漠、半荒漠区,年降雨量在80毫米到200毫米之间,蒸发量大多超过2000毫米,是灌溉农业区,农业灌溉用水接近总用水量的90%。近几十年来,随着该地区人口的增加、耕地的拓展和全球气温的升高,农业用水量急剧增加,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祁连山雪线不断上升、荒漠化程度不断加剧,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威胁。因此,河西走廊发展的当务之急应该是着眼节水型社会建设和生态修复工作积极开展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葡萄酒产业作为高效节水生态型产业,在河西走廊大面积推广兼具天时地利人和,是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建设节水型社会和生态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最佳载体。

一、顺天应时,河西走廊发展葡萄酒产业的前景非常广阔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发展的实践证明,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只有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密切联系当地实际,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合理继承和利用文化传统,认真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发展定位,根据国际国内市场变化顺势而为、乘势而发,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一)河西走廊具有葡萄酒生产的悠久历史河西走廊是我国葡萄栽培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2400多年前的汉代就种植、加工葡萄。魏文帝曹丕曾做《凉州葡萄诏》,盛赞凉州葡萄“他乡之果,宁有匹之者”,凉州葡萄酒“甘于曲米,善醉而易醒”。唐朝诗人王翰脍炙人口的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清代武威学者张澍的“凉州美酒说葡萄,过客倾囊质宝刀,不愿封侯县斗印,聊拼一醉卧亭皋”,国民党时期政府监察院长于佑任的“山川不老英雄逝,环绕祁连几战场,莫道葡萄最甘美,冰天雪地软儿香”,都把葡萄和葡萄酒作为河西走廊的象征,由此可见该地区葡萄产业文化源远流长。

(二)河西走廊具有发展葡萄酒的产业基础。经过30年的发展,河西走廊葡萄产业已初具规模。目前,全省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已达30.27万亩,葡萄酒产能接近14万吨,年销售额达8.5亿元,初步形成了武威、张掖、嘉峪关三大产业基地,培育了莫高、紫轩、甘肃威龙、祁连、国风、皇台、敦煌莫高窟、敦煌阳光等葡萄酒重点生产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葡萄酒作为我省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已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三)河西走廊发展葡萄酒产业市场潜力巨大。近几年来我国葡萄酒消费量以每年超过15%以上的速度增长,远远高于亚洲8%和全球1%的同期增速,成为推动全球葡萄酒产业回暖的重要市场力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将更加注重饮食的健康、品味和文化,对葡萄酒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氛围将逐步形成。根据中国酒业协会预测,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高速度将一直持续到本世纪中叶,成为全球最活跃的葡萄酒市场,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四)河西走廊发展葡萄酒产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我国是一个白酒生产和消费大国,但白酒生产每年耗粮2000多万吨,与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相矛盾。为此,国家酒类产业政策体现在“四个转变”上,即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蒸馏酒向酿造酒转变,粮食酒向水果酒转变。2002年,国家经贸委提出:重点发展葡萄酒、水果酒,积极发展黄酒,稳步发展啤酒,控制白酒总量。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重点发展葡萄酒”的产业政策。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国家提出了重点发展葡萄酒、水果酒的产业导向,为我省发展葡萄酒产业奠定了政策基础。葡萄酒产业是朝阳产业,是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2014年8月20日,国家发改委第15号令发布的《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更是将优质酿酒葡萄种植与酿造列为甘肃新增鼓励类产业的首位。

十八大后,中央提出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必然会形成倾斜性的扶持政策、各界资本的投入、人才队伍的汇集等诸多利好因素,必将使地理位置处于经济带核心地区的河西走廊率先受惠,也为我省葡萄酒产业拓展利用域外资本、技术、人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

二、得天独厚,河西走廊发展葡萄酒产业的地理优势非常明显

甘肃河西走廊地处北纬36度到40度之间,具有生产葡萄尤其是酿造葡萄的最佳光、热、水、土资源组合状态。1999年参加全国第五届葡萄科学讨论大会的33名高级专家一致认为:以武威地区为代表的河西走廊,属我国酿造葡萄发展的最佳产区,是有机绿色食品理想的种植地区。2010年9月,美国、法国、澳大利亚、西班牙、意大利、智利和新西兰等7个国家11位从事葡萄酒育种、栽培、加工的专家,在对武威、张掖、嘉峪关、敦煌酿酒葡萄基地、葡萄酒厂进行考察后,也一致认为:甘肃河西走廊是生产高档葡萄酒的理想产区,是生产有机葡萄酒的最佳产区。所以有人这样形容:“在中国,如果是一枚理性的葡萄,由它来选择自己生长的地方,那么毫无疑问,首选是甘肃的河西走廊。”

光照:葡萄是长日照作物,对光的反映很敏感。河西走廊的日照时数在3000小时以上,高出法国波尔多1000多小时,比我国河北、山东等地高200多小时,葡萄穗大粒大,着色非常好,葡萄酒香气浓郁。

温度:葡萄是喜温作物,对热量要求很高。河西走廊的有效积温高(1500小时以上),昼夜温差大(15℃以上,高于波尔多6-9℃,高于河北、山东3-6℃),有利于糖分结晶和积累,糖酸比处于最佳状态(新疆由于成熟季节温度高,成熟过快,葡萄的含糖量过高,在葡萄酒的酿造过程中往往需要人工加酸;而宁夏等产区则相反往往需要降酸)。

降水:河西走廊的气候非常干燥,可抑制葡萄病虫害的发生,不需喷洒农药(世界其他葡萄产区降水量都在200毫米以上,病虫害易发生,需喷洒农药)。这一优势在全球独一无二。同时,依靠无污染的祁连山雪水和地下井水灌溉,进一步保证了葡萄品质。此外,干燥的气候为采摘后24小时内进行轧汁这一工艺要求提供了保障。

土地:河西走廊的葡萄产区都处在沙漠沿线的戈壁荒漠区,土壤为灰钙土、荒漠土、灰棕土和棕漠土,矿质元素(包括微量元素)非常丰富,且土壤结构疏松,空隙度大,有利于葡萄根系生长。同时,该地区可供开发种植的沙荒地和戈壁滩很多,为发展葡萄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

所以说,河西走廊是我国乃至全世界能生产高端有机葡萄酒的“绝版产地”之一。

三、政通人和,举全省之力推进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发展

在全面实施节水型社会建设和生态修复工程中,葡萄酒产业因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河西走廊地区的农民、企业和地方政府发展葡萄产业的愿望十分迫切,积极性很高。2010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将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确定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政府增税的新兴特色优势产业,省、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单位和企业形成合力,步入了加快发展的快车道。

(一)制定了发展规划。2010年4月,省政府制定下发了《甘肃省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提出了“两年实现突破、五年明显见效、十年形成规模”的战略目标,按照品种优良化、种植区域化、原料基地化、管理规范化、加工工业化、经营规模化、产品高端化、品质特色化、营销统一化的发展方向,着力推进全省葡萄酒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完善了组织机构。2010年,省政府和五个产区市相继成立了省、市葡萄酒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发改委,主要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葡萄酒产业规划,研究制定葡萄酒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协调解决葡萄酒产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2011年,由省商务厅作为发起人,成立了省葡萄酒产业协会,协会秘书处设在省酒类商品管理局,主要承担宣传调研、行业自律、产区品牌推广、人才培训、技术交流、“抱团”推介营销、消费市场培育及承办中国·河西走廊有机葡萄美酒节、省葡萄酒产业发展资金申报等工作;依托甘肃农业大学,组建了集酿酒葡萄培育、酿造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技术推广、人员培训为一体省葡萄酒技术研发中心;依托省质监局所属国家农副产品质检中心,组建了葡萄酒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负责定期对全省各葡萄酒生产企业的主要品种进行抽样检验,同时依据葡萄酒国家标准和我省制定的葡萄酒地方标准的内控指标,对全省葡萄酒品质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三)打造了宣传推广平台。一是举办了四届“中国•河西走廊有机葡萄美酒节”,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点的行业节会品牌。二是持续开展了36场次的“抱团走出去”推介营销活动,组织省内葡萄酒生产企业参加国内及香港展会、节会,并在长三角、珠三角、东南沿海和京津环渤海等地区中心城市进行“中国•河西走廊有机葡萄酒”专场推介会。三是创办了《河西走廊葡萄酒特刊》和“中国•河西走廊有机葡萄酒”门户网站。

(四)申报了地理标志保护。国家质检总局以2012年第111号公告宣布,自2012年8月1日起,对河西走廊葡萄酒实施地理标志保护,范围涉及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5个市及所属14个县市区116个乡镇和农林场,面积约100万亩。围绕河西走廊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申报,完成了《河西走廊酿酒葡萄栽培技术规程》、《河西走廊酿酒葡萄》、《河西走廊葡萄酒》三项标准的制定,《河西走廊酿酒葡萄栽培技术规程》、《河西走廊酿酒葡萄》两项标准已发布为甘肃省地方标准,从2012年1月1日起实施。同时,成立了“甘肃省酿酒葡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组织和协调河西走廊酿酒葡萄从品种选育、栽培技术、采摘分选到环境条件、产品品质等各个环节技术标准体系的深化、细化研究与制定,持续推进河西走廊酿酒葡萄基地的标准化建设。

(五)形成了产业集群。2012年10月,武威市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全国惟一“中国葡萄酒城”称号。借助这一金字招牌,武威市葡萄酒产业率先步入快车道,仅2013年、2014年两届葡萄酒节期间,招商引资总金额就达到100亿元,不仅引进紫轩、腾霖紫玉、石羊河、38度酒庄、久石红、美国月色美地等一批葡萄酒生产企业及夏博岚优质葡萄苗木繁育公司等相关产业链企业,而且投资建设莫高国际葡萄酒城,同时使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发展到23万亩(止2013年),占到全省基地面积的80%以上,形成了产业集群,撑起了我省葡萄酒产业发展的龙头和脊梁。

(六)加强了人才培养。一是由甘肃省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威龙葡萄酒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校企联办的形式,创建了甘肃威龙葡萄酒业专修学院,并启动了甘肃武威葡萄与葡萄酒工程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现已投入使用并发挥作用。二是甘肃农业大学设立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本科专业,并与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美国加州大学进行国际合作办学的新模式;同时利用自身的专业设施及人才资源,与相关企业和基地合作,对重点产区、企业的果农及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培训。三是向国家外专局申报“葡萄酒酿造技术”、“葡萄酒产区管理与营销”赴国外培训项目,组织省内葡萄酒产区政府、企业的近60名管理、技术骨干,完成了赴西班牙、法国、美国的4次培训。

(七)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酿酒葡萄种植面积2014年突破30万亩),比2009年的增长132.8%,已占到全国总面积约180万亩的15.2%;二是全省葡萄酒生产企业销售额2013年达到10.3亿元(2014年预计9亿元左右),比2009年的5.8亿元增长77.6%;三是葡萄酒生产企业纳税2013年达到1.4亿元(2014年预计1亿元左右),比2009年的0.69亿元增长102.9%。四是省内葡萄酒生产企业达到13户,苗木繁育、葡萄籽深加工等相关产业链企业达到4户,葡萄酒生产企业及相关产业链企业比2009年新增10户。五是省外市场销售额由2009年的不到1亿元,约占总销售额的17%,增长到2013年的约5亿元,占总销售额的50%,比2009年提高了约33%。六是葡萄酒出口实现零的突破,祁连冰酒成功打入日本市场,并在2014年9月与香港建立产销合作关系。

(八)确定了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省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葡萄酒产能达到30万吨,葡萄酒产量达到20万吨左右,销售额达到20亿元以上,葡萄酒出口量达到1万吨,葡萄酒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0亿元,在全国的市场份额提高到20%左右。建设完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中国葡萄酒城,建成集葡萄酒文化展示、科研开发、休闲娱乐、生态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特色酒庄、酒堡、酒窖30个,创建5个葡萄酒中国驰名商标;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质量控制监测体系、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营销网络体系,形成完善的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

结语:葡萄酒产业作为高效节水生态型产业在甘肃河西走廊较其他传统农作物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当地优越的土地光热资源组合在发展葡萄产业方面较我国其他地区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特别是它承接2400多年葡萄种植、酿造的浓郁文化传统,享有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丰硕成果,受益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面临生态治理的重大机遇,可谓兼具天时地利人和,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诚挚邀请国内外有识之士,在充满历史魅力的河西走廊,投资建设葡萄酒庄,共同为中国葡萄酒的崛起而努力!

戴戴 本文来源:网易酒香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