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酒酒魂六十年内幕(上)

2013-05-10 17:18:40 来源: 网易 举报
0

公元1952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第4年,首都北京启动了一项意义深远的“(首届)全国评酒会”,白酒领域评出了“茅台、泸州老窖、汾酒、西凤”四大“中国名酒”。中国从此走进“名酒时代”。

公元1952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第4年,首都北京启动了一项意义深远的“(首届)全国评酒会”,白酒领域评出了“茅台、泸州老窖、汾酒、西凤”四大“中国名酒”。中国从此走进“名酒时代”。

1952-2012,“中国名酒”首评诞生整整60周年。

60年来,在中国酒业风起云涌的发展进程中,相继举办了共五届“全国评酒会”,评出了白酒领域17个蜚声中外的“中国名酒”,他们是:“茅台、泸州老窖、汾酒、西凤、五粮液、洋河大曲、剑南春酒、古井贡酒、全兴大曲、双沟大曲、郎酒、宝丰酒、宋河粮液、沱牌曲酒、董酒、黄鹤楼酒、武陵酒”。拉开了全国酿酒科技进步和品牌竞争的历史大幕,“中国名酒”崛起之路有了方向和坐标。

因为各自具有卓越独特的工艺品质和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首评“四大名酒”孕育出了后来被誉为“四大母体香型”的“茅香型”、“泸香型”、“汾香型”、“凤香型”——即“茅台的酱香国酒、泸州老窖的浓香正宗,汾酒的清香绵甜,西凤的凤香芬芳”。

60年来,17个“中国名酒”一脚踏着“计划经济的政策坚冰”,一脚踏着“市场经济的商业乱相”,立品为基,变革创新,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跌宕起伏的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当“茅台”力排众议推出“健康白酒论”,并提出“打造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当“五粮液”率先创新商业模式,推动白酒营销变革,并在“世界十字路口”的纽约时代广场竖起巨幅广告;当汾酒率先进京申请“世遗”,扛起“中国酒魂时代”的大旗;当“泸州老窖”坚守“酿酒技艺优秀传人制度”,为“复兴国学”鼓与呼;当“洋河”发动“绵柔战”和“蓝色风暴”引领白酒“东部崛起”;当“古井贡”掀动全国“原浆热”;当“剑南春”发明“挥发系数鉴定法”声称解决了“年份酒的歌德巴赫猜想”;当“水井坊”联姻国际资本,大胆试水国际营销渠道;……。

无疑,他们都是中国白酒的探路者,是科研高手,市场里手手,产业推手,文化旗手,是不断把中华“国粹”推向价值巅峰的引擎和脊梁。他们象夜行大海中的一盏盏灯塔,照亮了中国白酒的未来行程。

他们是大国“酒魂”!

【上篇】名酒风云

一部“中国名酒”史就是一部新中国发展史。

在百废待兴的建国初期,举行一场由“国家力量”推动的“首届全国评酒会”,可见酒对中国之重要性。为什么评名酒?除了“军队”、“国宴”、“外交”、“文化”等重要领域之外,建国初期,“朝鲜战争”、“中苏关系恶化”等导致中国周边环境并不太平,国家曾把白酒上升到“战略物质”的高度。1956年,周恩来总理组织制订的《1956-1967科学技术远景规划纲要》,其中内容之一就是“兑制白酒”,泸州老窖大曲与茅台的酿造工艺被列为重点研究课题。这与原子弹、氢弹和火箭并列在一个纲要内。酒,那时候被冠以一个雷人的名称:“精神原子弹”。而首届“全国评酒会”正是在“国家战略需要”的大背景下启动诞生的。

“四大名酒”诞生内幕

1952年启动的首届“全国评酒会”,白酒领域评出了日后家喻户晓并影响产区格局的四大“中国名酒”——即“泸州老窖”、“茅台”、“汾酒、“西凤”。

“老四大”是如何评出的?又是怎样影响和推动行业进程的?

据史料记载,当时中国酿酒工业尚处于整顿恢复阶段,对酒类的生产是由国家专卖局进行管理,“全国评酒会”之前收集了全国的白酒、黄酒、果酒、葡萄酒的酒样103种。由北京试验厂(现北京酿酒总厂)研究室进行了化验分析,并向会议推荐了八种酒。根据分析结果和推荐意见,最终将八种酒命名为我国的“八大名酒”,分别是白酒4个(见以上);葡萄酒3个:“中国红(红玫瑰)”、“味美思”、“金奖白兰地”;黄酒1个:“绍兴加饭酒”。

当时,“评酒会”确定的四条入选条件是:1、品德优良,并符合高级酒类标准及卫生指标;2、在国内获得好评,并为全国大部分人所欢迎;3、历史悠久,还在全国有销售市场;4、制造方法特殊,具有地方特色,它难以仿制。

事实上,这8大名酒当时在国内外已经很有名望。由于建国初期各种准备工作和条件较差,“首评”并没有科学、规范、精细的具体统一标准,确立的四个“入选条件”显得模糊、宏观、空洞,设置的奖项也不多。但是,在当时的“特殊国情”下,评选的透明度较今天更为公开化,这些条件也相当具有“高尚性”、标杆性、权威性和说服力,而且又是国家领导人亲自关心签批,从级别上来说,“首评”有些类似“总统质量奖”。

“四大名酒”作为白酒中的元老,其独树一帜的酿造工艺、传承创新的科研技术、悠久高贵的历史文化等具有“不可复制性”。

实施名酒试点,探寻名酒成因

据健在的当年参加第一届“全国评酒会”的工作人员回忆,“首届全国评酒会”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并嘱咐一定要认真组织,严格把关,评出好酒。当时提出白酒的感官评定标准是“香、醇、甜、净”,恰恰是后来确定的浓香白酒的品评标准,因此“首届评酒会”白酒组的前四名均为浓香型白酒,最初评出的“前四名”并不是现在的“四大名酒”。被周恩来总理视为“外交利剑”的茅台酒屈居第五,此事引起了媒体的质疑和诘难。经过多次综合考评后,到1953年最终公布的名单中,才有现在的“四大名酒”。

后来,轻工部对“首届评酒会”进行了反思,于是,就有了后来的“色、香、味、格”的四大“感观评审”标准,这种鉴评方法因具有快速、准确、灵敏的特性,成为任何化验分析均无法取代的一种重要质量鉴评手段,“格”不仅仅强调了酒体风格,还有另一层意思:不拘一“格”发现优秀名酒之个性。

这也就有了后来著名的“烟台试点(1955年)”、“泸州老窖试点(1957年)”“汾酒试点(1964-1965)”、“茅台试点(1964-1966)”,以及“涿县试点”、“永川试点”等历史性的行业事件,为白酒生产能力和质量水平的根本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55年的“烟台试点”让人们首次认识到酿酒的原动力是微生物,这一发现不仅破解了酿酒的原理本质,也使酿酒行业的技术水平大为提升。

“茅台试点”发现了浓香型白酒的主体香是己酸乙酯,同时通过对香型白酒曲种、酿造工艺、微生物特性及香味成分深入研究、成功检测和科学总结,揭开了“茅台”的许多千古之谜;汾酒试点指出“清香型白酒主体香是乙酸乙酯,具有国际化口感潜质和趋势”;“泸州老窖试点”对白酒“新老操作法”和“技艺传承”给予充分总结和肯定。

屠棋 本文来源:网易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